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因其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回答以下问题
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对大数据中所蕴含规律性信息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
②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根于人们对大数据其特有价值的正确认识
③对大数据的科学认识,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大数据的产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大数据”本身却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决策最为重要的参考之一。大数据技术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多层次的政策制定、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案与评价方式、教学模式及质量改进等教育全过程。这说明
①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④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塑造“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即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具圣人才德;外王即以经世为用,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施行王道。下列选项中符合“内圣外王”思想的是
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因为在康德看来,人心并不是消极接受感官材料,而是主动整理并构建材料,因此人类能够认识的客观的实在,乃是与人心的基本结构相符合的那种客观实在。这一思想
①否定了物对心的决定作用②承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否定了真理具有相对性④否认了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改变单纯依靠劳动“挣钱”的状况,开始通过经营家庭财产“赚钱”。下列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
①某人购买国债获得的利息②某退休职工每月领取的养老金
③某业主出租房屋收取的房屋租金④某个体劳动者个体经营的税后所得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假定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待售商品数量增加10%,价格水平下跌4%,货币平均流通次数由5次减为4次。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若该国要保持币值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应
| A.增加32% | B.增加26.4% | C.增加40.8% | D.减少6% |
下列示意图反映的是通常情况下价格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其中①②④分别反映的是价格随社会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率、居民收入水平变化的曲线,③反映的是需求量随价格变化的曲线。这些示意图中正确反映价格与相关因素关系的是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