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是

 
材  料
结  论
A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的权力
B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C
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反映了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
地位
D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后,两极世界也随之消失,现在世界正处于分散时代。”
“冷战”结束后国际新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梭伦改革的评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毛泽东说:“(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为此,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

A.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C.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1927年1月15日的《广州民国日报》在有关国民党现状的描述中写道:此时国民党党员人数超过100万,内中学生最多,占26%,其次为军队,占23%,自由职业者占12%,工人占11%,农民占9%,商人占3%,其他占16%。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国民党是多种社会力量的政治联盟,但其党员主体是知识分子
②国民党改组促进党务组织的发展
③五四爱国运动激发了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和革命意识
④国内政治局面的混乱和恶化加剧了知识青年趋群入党的社会现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中山先生临终前遗书苏俄:“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联合之首领……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材料中的意愿

A.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 C.三民主义 D.同盟会纲领

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参照作者这种思路,20世纪初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需要 B.西方“民族自决”思想在中国传播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D.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