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同学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记录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下表.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水温/℃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99 |
99 |
(1)在下图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水在沸腾时要_____热,温度________(逐渐升高,保持不变,逐渐降低).
(3)右图中__________(填a或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4)李刚从实验中得到了启示:在煮食物的时候,可以先把水烧开然后将火________(调大,调小),这样可以用同样的时间把食物煮熟,但能节约燃料.
(5)李刚在实验中发现,水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较长,想一种可以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__ ___.
(6)在加热过程中,会看到从烧杯底部逐渐出现一些较大的气泡,有些气泡没有上升到水面就消失了,这些气泡里也含有一些水蒸气,气泡里的水蒸气去哪里了?____(请利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
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让蜡烛B与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如图,在此实验中: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能确定像的 和大小,如有两块玻璃板可选择,你应选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 关系;
(3)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填“实”或“虚”)
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 ;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三角形光斑 | B.圆形光斑 | C.蜡烛的正立像 | D.蜡烛的倒立像 |
(3)将蜡烛在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它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顺”或“逆”)时针旋转的;
(4)为了增大蜡烛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写出一种办法): .
在图中,小丽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l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其好处是: .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
材料 |
衣服 |
锡箔纸 |
泡沫 |
材料 |
衣服 |
锡箔纸 |
泡沫 |
距离/m |
1.2 |
0.8 |
0.5 |
响度 |
较响 |
较响 |
弱 |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