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第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 A.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
| B.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
| 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
| 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
“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智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
|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
民国九年,潍县南关小学的国语语文有《郑成功收复台湾》、《说自由》、《缠足之害》、《开矿》、《葡萄酿酒》、《瓦特发明蒸汽机》、《麦哲伦环绕地球一周》等。材料说明当时的学校教育注重
①提倡科学,中体西用 ② 培养学生自由平等思想
③宣传实业救国思想④传播经世致用思想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刘大白在诗《红色的新年》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世间人住的、著的、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注:刘大白,最早反映工农生活的诗人,该诗创作于民国七年)其创作的背景是
| A.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 |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
| C.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 D.李大钊创立中国共产党,宣传社会主义 |
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率文武百官拜谒明孝陵,在《祭明太祖文》《谒明太祖陵文》中说:“……国家外患……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奉兹大柄,还我汉人,皇汉民族,既寿永昌。呜呼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就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革命派美化了明太祖 |
| B.革命派存在着一定的皇权思想 |
| C.革命派借明太祖表明反对民族压迫的立场 |
| D.革命派有难以割舍的反满情结 |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
|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