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 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 |
| 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 |
| 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 |
| 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力与义务的差异 |
“无置锥之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一句成语,在《荀子》等书中屡次出现,对此
理解错误的是:
| A.反映了农民失掉土地的社会现象 |
| B.主要原因在于新兴地主的土地兼并 |
| C.与土地私有权的确立直接相关 |
| D.政府通过禁止民间买卖土地来解决问题 |
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
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
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商鞅只得黯然离去。这
则故事说明:
| A.变法最终失败 | B.法治代替人治 |
| C.民众厌恶商鞅 | D.变法深入贯彻 |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
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
|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
|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