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某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8mol的H2和0.6mol的I2,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H2(g)+ I2(g) 2HI(g) ΔH<0。反应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2)根据图1数据,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平均速率v(HI)为     

(3)反应达到平衡后,第8分钟时:
①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K        (填写增大、减小或不变),HI浓度的变化正确的是          (用图2中a-c的编号回答)。

②若加入I2,则H2浓度的变化正确的是        (用图2中d-f的编号回答)。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探究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方程式2分,(4)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8分)某地有一池塘,生长着丰富的水生植物和多种鱼、虾。后来,由于化工厂将大量污水排入池塘中,使水质恶化,各种水生生物先后死亡。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平衡角度看,池塘这种变化说明了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3)经检验,污水中含有0.012mol/L的游离溴,可用亚硫酸钠除去污水中的溴,请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4)处理10L这种污水需加入0.05mol/L的亚硫酸钠升才能将溴全部除去。
(5)要使池塘恢复本来面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首先要恢复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1分)
(1)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空气中等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来的数值。
(2)糖类可分为。蔗糖、麦芽糖和乳糖属
(3)下表是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周报,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
污染
指数

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城市
污染
指数
首要
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北京
92
TSP
II
济南
76
TSP
II
天津
82
TSP
II
武汉
83
NOx
II
哈尔滨
96
TSP
II
重庆
98
SOx
II
上海
74
NOx
II
长沙
61
TSP
II
注:TSP——空气中的飘尘

①最容易出现酸雨的城市是;为减少城市酸雨的产生,可采取以下措施中的
A.改善燃煤质量,限制高硫煤炭的开采B.禁止用煤作燃料
C.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开发和利用新能源。D.向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②汽车尾气(含有CO、SO2与NO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污染物,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其特点是使CO与N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写出CO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某一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 0.3 mol的CO和0.3 mol的H2O,在催化剂存在和800℃的条件下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 CO2(g)+H2(g);反应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右图:

(1) 根据图上数据,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CO的化学反应速率为v(CO)=mol/(L·min);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2) 不能作为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 CO、H2O、CO2、H2的浓度都相等 ②正、逆反应速率都为零
③ CO、H2O、CO2、H2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
(3) 如要一开始加入0.1 mol的CO、0.1 mol的H2O、0.2 mol的CO2和0.2 mol的H2,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达平衡时,c(CO)=________________mol/L。
(4) 42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9.4,请结合(1)中的计算结果回答,如果升高温度该反应平衡向方向移动。

有两个密闭容器A和B,A容器内有一个移动的活塞能使容器内保持恒压,B容器能保持恒容。

起始时向这两个容器中分别充入等量的体积比为2:1的SO2和O2的混合气体,并使A和B的容积相等。在保持4000C的条件下使之发生如下反应:2 SO2+O22SO3
(1)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时间A容器比B容器,A容器中SO2的转化率比B容器
(2)达到(1)所述平衡后,若向两容器中通入数量不多的等量氩气,A容器化学平衡移动,B容器化学平衡移动。
(3)达到(1)所述平衡后,若向两容器中通入等量的原反应气体,达到平衡时,A容器SO3物质的量分数;B容器中SO3的物质的量分数。(填增大、减小、不变)

在一定条件下,xA + yBzC,反应达到平衡,试填写下列空白:
(1)若A、B、C都是气体,减压后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x、y、x之间的关系是
(2)已知C是气体,且x+y=z,加压时平衡如果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向方向移动,且A、B的状态中至少有一种是
(3)加热后C的百分含量减少,则正反应是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