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杠杆上每小格长为2cm)、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每个钩码重lN).

(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
(2)实验时,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 大小,因此他把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调到最右边,但是杠杆仍然不能水平平衡,接下来他应该 .
(3)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小明在杠杆A点处挂上2个钩码,作为动力F1,B点处挂上1个钩码,作为阻力F2,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分别测量出两个力的力臂L1和L2,计算后发现:F1 L1= F2 L2,便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 L1= F2 L2.但小红认为小明这种实验处理方法是不完善的,理由是 .
(4)接着,小明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明利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在杠杆D点处挂上2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 N.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F1¢,钩码重力为阻力F2¢,多次调整力和力臂的大小进行测量,发现:F1¢L1¢总是大于F2¢L2¢,其原因主要是受 的影响.

某学习小组想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矿石的密度,他们手边只有以下器材:
天平一台,但没有砝码两个质量相近的烧杯量筒(其内径略小于矿石块的尺寸,无法将石块直接放入其中)
细线、滴管和足量的水(已知水的密度为 ,该小组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善方案。
实验方案(主要实验步骤)
(1)将两个烧杯分别放入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注入适量的水(保证后面的操作中水均不会从烧杯溢出),使天平平衡。如果在后面的步骤中要将矿石块放到左盘上的烧杯内,则对左盘烧杯的注水量还应有何要求: 。
(2)向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 。
(3)手提细线吊住矿石块,将它浸没在左盘的烧杯中,且不与烧杯接触,用滴管将量筒中的水滴入 盘的烧杯中,直到天平平衡。
(4)记下此时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 .矿石块所受浮力 。
(5) ,再用滴管将量筒中的水滴入右盘的烧杯中,直到天平平衡。
(6)记下量筒中最后剩余水的体积 。
(7)矿石块的密度 。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为同学们提供了以下实验器材:
电源一个(电压
定值电阻 、 、
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
电流表、电压表各1只,
开关1个、导线若干。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补充完整。
(2)某同学将 接入电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片 使电压表示数为 ,并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
(3)断开开关,更换电阻,先后将 、 接入电路进行实验,应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 (选填“ ”或“ ” ;当用 替换 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应向 端滑动(选填“ ”或“ ” 。
(4)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
电阻 |
10 |
20 |
30 |
|
电流 |
0.30 |
0.15 |
0.10 |
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为: 。
你是如何从表中数据得出上述结论的? 。

下表是小利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液体压强规律时所测得的部分数据。
|
实验 次数 |
深度
|
橡皮膜在水 中的方向 |
形管左右液面 高度差△ |
|
1 |
3 |
朝上 |
2.6 |
|
2 |
6 |
朝上 |
5.4 |
|
3 |
9 |
朝上 |
8.2 |
|
4 |
9 |
朝下 |
8.0 |
|
5 |
9 |
朝左 |
8.2 |
|
6 |
9 |
朝右 |
8.2 |
(1)实验时通过观察 来判断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实验所得的数据有一组是错误的,其实验序号为 。
(2)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得出结论: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深,压强越大。请列举出一个与此相关的实例: 。

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准备如下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如图1所示)。

(1)平面 所选的器材是 (选填:平面镜、玻璃板)。小明把蜡烛 点燃放在 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 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前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 的大小关系是: 。小明测量两侧蜡烛到平面 的距离;再让蜡烛 远离 ,则后面的蜡烛要 (选填:远离、靠近) 才能再次看上去像被点燃了一样。
(2)多次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小明同学得到初步结论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 。
(3)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 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图2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 (选填字母代号)。
.硬币成像在 处
.硬币成像在 处
.硬币成像在 处
.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小明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 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 滑到坡底 处的时间 ;再次将小车从 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 滑到中点 处的时间 。

(1)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2)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处静止释放,并在 处开始计时,在 处停止计时。(选填: 、
(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 。屏幕图象如图3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选填: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