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中国20世纪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甲午战争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不夺其时”是唐太宗富民措施之一,其具体办法是实行
A.更赋制度 | B.均田制 | C.纳绢或布代役 | D.两税法 |
下列制度中,对我国社会人际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礼乐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三公九卿制 |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 | B.城乡差别的扩大 | C.经济危机的发生 | D.垄断现象的出现 |
“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对恩格斯的这段关于18世纪后半期西方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理解是()
A.启蒙运动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 B.资本主义制度充满矛盾,走向腐朽 |
C.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 | D.合乎理性的社会不可能存在 |
斯塔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20世纪30年代,经济上的独立即经济上的自给自足逐渐成为西方各国通常公认的民族目标”。这里说的“经济上的独立”指的是西方各国()
A.贸易保护主义 B.捍卫经济主权 c.国家干预经济 D.对外经济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