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⑴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⑵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 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⑶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 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⑷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⑸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
⑹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 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⑺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⑻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 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⑼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 24 版)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这句话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 )
A.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
B.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
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
阅读下面的短文。
一只唱歌跑调的鲸鱼
肖如
在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里,当海洋生物学家在分析美国海军跟踪潜艇的记录时,意外捕捉到一段低沉、重复的与人类了解的鲸鱼的规律相同的声音。从声音分析,这是一头须鲸。
因为身处一片无尽的深蓝中,须鲸们没有灵敏的嗅觉,但它们会“千里传音”。如今,已知的海洋中鲸目有两大类:一种是靠牙齿吃饭。以捕食为生的齿鲸亚目,如抹香鲸、虎鲸(逆戟鲸)、海豚等;另一类是靠嘴里梳子一样的鲸须吃饭。以滤食为生的须鲸亚目,如蓝鲸、灰鲸等。齿鲸们通过头上的鼻孔“哼”出各种声音,从短促的叽喳声到超声波,它们精于回波定位的捕食之道。而须鲸们的取食方式使它们没有精确回波定位的需求,它们也不哼超声波,而是通过喉部唱出低沉的歌。全世界不同海域的须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
因为须鲸的喉部并没有声带一样的结构,所以人类至今还不能确知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科学家开始追踪这只唱歌的须鲸。在追踪它十二年之后,人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它平均每天旅行47千米,却无法知道它旅行的目的地。它的行踪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毫无头绪,但它又从不留恋某处,也从不长期驻足某地。这么多年来,它始终保持着完美的孤独状态,独自闷头在海里游来游去。它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也不属于任何族群。
后来,科学家终于找出了这头鲸孤独的原因。原来它歌声的频率很特别。鲸鱼们相互联系的频率一般是15~25赫兹,而它的频率是52赫兹(50~52赫兹的频率类似男低音的最低声部,或略高于大号的最低音)。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所以,它发出的信号严重跑调,同伴们永远也接收不到。虽然这么多年它一直在歌唱,然而在同伴们的眼里,它就像是个哑巴。
再后来,科学家又发现,这只鲸鱼的音频其实和海豚相同,所以它掌握的是一门外语。但可惜的是,由于海域的不同,就算海豚接收到这种频率,它们也没办法立刻见面。于是,蓝色的海洋成了这只鲸鱼上演独角戏的舞台,它独自在广阔的水域旅行,自己给自己唱歌,只有自己懂自己的感觉。
其实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孤单但是却一直在找寻和自己频率一样的人。孤独感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与世界接不上轨,与他人断了联系……还好一切只是暂时,当在不同波段的人群中寻找到那个与自己频率一样的人,孤独感会瞬间消失。
而今,这只鲸鱼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从发现这只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它的频率也在渐渐降低。如果有一天,它遇见一只唱歌同样跑调的鲸鱼,会不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4期) 标题说这是“一只唱歌跑调的鲸鱼”,读完文章后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科学家又发现,这只鲸鱼的音频其实和海豚相同,所以它掌握的是一门外语。文章结尾说“如果有一天,它遇见一只唱歌同样跑调的鲸鱼,会不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你认为这只鲸鱼会幸福吗?为什么?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短文。
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她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人注意过我。我的生,我的死,都与这薄凉的世界无关。”没有人明白,在这颗幼小的心灵中,为何会溢满那么多不可名状的哀伤和绝望。当然,她的老师也一样。
那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头,言语不多,虽教学经验极为丰富,但这一刻,却不知道如何与这个年龄相差将近40年的女孩倾心交流,去告诉她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悲苦。他在陈旧的教案本背面上打了很多遍草稿,把明日要说的话一一罗列出来,整理,像研究一部旷世巨著。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语言苍白无力,软弱得像阴天里的清冷雨丝。
春天的阳光依旧透过窗台,照耀在每个孩子纯真的脸上。所有人之中,她离阳台最近,可还是心如冰冻。她没有朋友,没有疼她爱她的母亲,就连唯一对她稍好的可依靠的外婆,也在前些日子病故了。她的生活一片狼藉。有同学说,她暂住在孤儿院,所有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她得继续生活下去,得为远去的母亲和外婆坚强活着。可有什么理由,让她继续活下去呢?她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温暖?
他站在宽大的讲台上,以最平和的语调讲完了课,宣布下午外出游玩。所有的孩子都欢呼不已,只有她,静静地眯眼歪靠在窗台上,对着窗外发呆。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朋友,一起游戏,分享自己的快乐。她坐在绿草之中,看着天际变幻的流云,怒放的花朵,簌簌的落起泪来。
沿着小路,他来到她的身前。她侧脸擦泪后,镇定地叫到:“老师好!”
“怎么不和同学一起玩?”他一边喘气一边说。
“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有值得快乐的理由,而我没有。” 他捋了捋花白的头发,拉着她的手,走进花园深处。顿时,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远处缓缓涌来,包围了她前行的路。他问:“这些花你认识多少?”
“大都认识。那是迎春,那是瑞香,那是玉兰,那是……”她对这些花名如数家珍。她的外婆生前爱花,因此,她从小受了熏陶。
他微笑着,看她在盘点花名时慢慢活泼起来,显然,她在环视花朵的同时,也渐渐沉浸于百花争艳的美景中。
当她气喘吁吁地将园中的鲜花点过大半时,他问了一句:“你能把此时没开的花点出几种吗?”
她顿时被难住了。园中之花,大大小小,不下百种,却没有一种隐藏着身形,躲避阳光。他说:“明天告诉我,为什么他们都会竞相开放?”
当夜,她想了许久,从外婆遗留的书中找到了答案。次日,她从季节、温度等客观存在的因素,向他解说了为何花朵都会竞相开放的原因。他微笑着听完,递给了她一张纸片。
之后,她回到教室,如同换了一个人似的。她主动和同学搭话,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组织班里的课外活动,维持课堂秩序……
很多年后,她站在明媚的讲台上,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也带她的学生去看花,点花名。也曾问过一个忧郁的孩子,为什么花朵都会在春天竞相开放?
次日,当那个孩子急急忙忙跑来告诉她答案之时,她将当年老师给她的那张纸片递给了那个孩子。
泛黄的纸片上,坚定地写着:“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请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
文章开头由小女孩的作文写起,有何作用?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课文《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对本文中的老师作简要评价。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题目“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
一朵栀子花 (丁立梅)
①从没留意过那个女孩子,是因为她太过平常了,甚至有些丑陋——皮肤黝黑,脸庞宽大,一双小眼睛老像睁不开似的。
②成绩也平平,字写得东倒西歪,像被狂风吹过的小草。所有老师都极少关注到她,她自己也寡言少语。以至于有一次,班里搞集体活动,老师数来数去,还差一个人。问同学们缺谁了,大家你瞪我我瞪你,就是想不起来缺了她。当时,她正一个人伏在课桌上睡觉呢。她的位置,也被安排在教室最后的那个课桌上,靠近角落。她守着那个位置,仿佛守住一小片天,孤独而萧索。 ③某一日课堂上,我让学生们自习,而我则在课桌间不断地来回走动,以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当我走到最后一排时,稍一低头,突然闻到一阵花香,浓浓的,蜜甜的。窗外风正轻拂,是初夏的一段和煦时光。教室门前,一排白玉兰,花都开好了,一朵朵硕大的花,栖在枝上,白鸽似的。我以为,是那种花香。再低头闻闻,不对啊,分明是我身边的,一阵一阵,固执地绕鼻不息。 ④我的眼睛搜寻了去,就发现了,一朵凝脂一样的小白花,白蝶似的,正落在她的头发里面。是栀子花呀,我最喜欢的一种花。我忍不住向她低下头去,笑道,好香的花!她当时正在纸上信笔涂鸦,一道试题,被她肢解得七零八落。听到我的话,她显然一愣,抬了头怔怔地看着我。当看到我眼中一汪笑意时,她的脸迅速潮红,不好意思地嘴一抿。那一刻,她笑得美极了。 ⑤余下的时间里,我发现她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做着试题。中间居然还主动举手问我一个她不懂的问题,我稍一点拨,她便懂了。我在心里感叹,原来,她也是个聪明的孩子呀。 ⑥隔天,我发现我的教科书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朵栀子花。花含苞,但香气却裹也裹不住地漫溢出来。我猜是她送的。往她座位上看去,便承接住了她含笑的眼。我对她笑着一颔首,算是感谢了。她脸一红,再笑,竟有着羞涩的妩媚。其他学生不知情,也跟着笑。而我不说,只对她眨眨眼,就像守着一个秘密,她知道,我知道。 ⑦在这样的秘密守候下,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活泼多了,爱唱爱跳,同学们也都喜欢上了她。她的成绩也大幅度提高,让所有教她的老师再不能忽视她了。老师们都惊讶地说,呀,看不出这孩子,挺有潜力的呢。 ⑧几年后,她出人意料地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在一次寄给我的明信片上,她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我有个愿望,想种一棵栀子树,让它开许多许多可爱的栀子花。然后,一朵一朵,送给喜欢它的人。那么这个世界,便会变得无比芳香。 ⑨是的是的,有时,无须整座花园,只要一朵栀子花。一朵,就足以美丽其一生。请赏析下列句子,说说它是如何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
我的眼睛搜寻了去,就发现了,一朵凝脂一样的小白花,白蝶似的,正落在她的头发里面。读完全文后,你觉得文题“一朵栀子花”有哪些含义?请分条作答。
作者认为人和人的相处“无须整座花园,只要一朵栀子花。一朵,就足以美丽其一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列文章。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过程中,文段没有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A.作诠释 | B.打比方 | C.作比较 | D.分类别 |
下列关于本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物候学这门科学就是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
B.第六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为了向读者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受到古今差异的影响。 |
C.“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中的“一定”说明这里所揭示的高度与气温变化的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山峰,语言很严谨。 |
D.所有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
下列选项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在华北地区,冬季一结束,夏季就到了,没有春季。 |
B.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与山西临汾处于同一纬度线上,青岛的冬天比临汾的冬天温暖。 |
C.武汉郊区的木兰山海拔582米,每到夏季,生长在木兰山上的栀子花飘香的时候,山脚下的栀子花基本还是花骨朵。 |
D.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长期记录,从1741年到1750年间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的日期相比,后者每年的抽青日期都比前者早九天。 |
细菌和病毒 ( 14分)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茵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文章多处运用比喻说明的方法。下列比喻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①(病毒)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②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文章从哪几方面把病毒和细菌作比较?请分点概括回答。
根据病毒的特征,给病毒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