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学者说:“饮食通过一日三餐的教化,把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精神聚在了一处。中国饮食文化必须要重视“传承”,既包括对味道、技艺等可见的传承,又有对厨德、厨风以及烹饪规律等不可见的继承,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餐创新和发展的根基。”由此可见( )
| A.文化传承主要是对规律的继承 | B.物质生活等同于文化生活 |
| C.对待传统文化要全盘继承 | D.文化创新需要文化继承 |
东北的小品、二人转,江西的红歌,广东的“打包”和“埋单”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使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异彩纷呈。这说明
| A.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
|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 C.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渐趋融合 |
| D.中华文化蕴涵着一股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
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艾滋病防治条例》,加大政府对艾滋病的监控防治力度,增加对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的救助。对此我们可理解为,政府在
①提供公共服务 ②依法履行流行病防控职责
③扩大艾滋病病人的公民权利 ④维护艾滋病病人的公民权利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008年9月2日,“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北京举行,揭示了中华文明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此次展览分为“锦绣华服”、“雄奇宝器”、“典藏文明”、“泱泱瓷国”4个专题,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灿烂。中国古代科技从多方面展示它的辉煌,反映出
| A.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
| B.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新力的生动体现 |
|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
|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2008年9月2日,“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北京举行,揭示了中华文明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我国是世界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中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我国的古代科学技术
①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②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③解决了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④注重实际运用,具有整体性实用性的特点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2008年9月10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文联等部门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中秋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专题文艺晚会”在武汉举行。国家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①是因为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②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品位 ③是为了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普及工作 ④是为了让人们接受古人的思想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