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农问马寅初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支付手段 ④贮藏手段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某省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42.5%,40.6%,38.8%, 这一变化趋势表明,该省居民
A.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增加 | B.家庭食品支出额在减少 |
C.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 D.以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为主 |
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消费品物价指数上涨接近3%,超过了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在实际生活中,老百姓正遭受物价上涨带来的损失,这是因为
A.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会高于价值 |
B.消费水平高低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 |
C.物价下跌会使人们的购买力普遍提高 |
D.物价上涨会使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 |
现在,手机、电脑、MP5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日常用品,俗称校园“三大件”,回宿舍玩电脑、上课发短信、走路听MP5,而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令许多家长有苦难言。这一现象给我们的消费启示是
A.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B.要防止消费滞后现象 |
C.大学生可以超前消费 | D.过于节俭是不可取的 |
当前,部分中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出现了追求名牌的风气。针对这种现象,你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①摒弃盲目攀比,但不反对名牌 ②名牌就是现代前卫,崇尚名牌合情合理 ③反对盲目攀比,摒弃名牌 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名牌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①③ |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从苏东坡的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 B.精神消费可以取代物质消费 |
C.避免盲从,讲究实惠 | D.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