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
|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
|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大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 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
| C.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
“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各国贤豪皆羡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行。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而都是沉沉默默,让异族儿据我上游,而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实为可叹!”从孙中山先生的这段演讲可以看出其革命的核心目的是
| A.推翻满清封建贵族对全国的统治 |
| B.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
| C.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
| D.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
|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
|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
|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
|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