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决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159项技术领域中,日本同时领先于美国和欧洲的有39项;当时世界十大银行中有八家是日本银行;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层本企业占了244家。在日本产品的冲击下,美国制造业不断丢城失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舆论一片哗然,他们把日本再崛起看做是“第二次偷袭珍珠港”。这一评价反映出( )
| A.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
| B.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担忧 |
| C.日本科技实力超过美国 |
| D.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 |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由此可见
| A.国民党开始以游击战作为对日作战的主要方式 |
| B.在抗战战略防御阶段,游击战引起了国民党的重视 |
| C.游击战适应了当时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
| D.国共两党己经对如何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策略达成了共识 |
1923年中共“三大”指出:“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材料主要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 B.以组织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
| C.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D.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其制度 |
|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但到1912年1月上旬,孙中山在给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复信中说:“联邦制度于中国将来为不可行,而今日则必赖各省都督有节度之权,然后可战可守。” 1月21日,孙中山在主持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议决:“议行政方针,主张中央集权。”对上述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孙中山主张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度 |
| B.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应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
| C.严峻的国内形势迫使孙中山调整其治国方略 |
| D.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专制独裁 |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 | C.甲午战争 | D.维新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