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任期1784~1801,1803~1806)。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最能说明( )
| A.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
| B.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
| C.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发展 |
| 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系列纪录片《幼童》,追述了清政府派出的詹天佑等第一批留学生的求学生涯。他们出洋留学是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 B.洋务运动时期 | C.维新变法时期 | D.辛亥革命时期 |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叫 ;材料是:。 ()
|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 B.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制度 |
| C.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 D.中华民国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自然资源被发现 | B.世界市场的形成 |
| C.《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 D.工业革命的需要 |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是()
| A.重工业占主导地位 | B.交通运输业获得迅速发展 |
| C.化学工业兴起 | D.钢铁业发生飞跃式发展 |
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被称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当时英国社会出现的什么重大变革的需要?( )
| A.马车的发明和普及 | B.旅游观光的需要 |
| C.工业革命的需要 | D.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设备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