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
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 |
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
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 |
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过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这主要是因为他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 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利益 |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 D.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
列宁指出“1861年诞生了1905年,它的真正含义是
A.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 |
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年革命的根源 |
C.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
D.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 |
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B.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
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
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