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整住宅区变得空荡荡,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有可能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上海的原因 |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洋务运动的兴起 |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 《论衡》) |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宋·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材料反映甘龙的政治态度是()
A.趋时而变 | B.因循守旧 |
C.努力进取 | D.无为而治 |
“雄风乍展阴霾扫,喜电欣传瘴雾收。闻道香江回祖国,合携瓶钵作春游。百年奇耻今朝雪,十亿神州气象新。”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一诗词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 | B.“文革”结束 |
C.改革开放 | D.香港回归 |
一学者在其文章中提到:“它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不仅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而且能够证明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模式。”这一学者文中的“模式”是指
A.一国两制 | B.改革开放 |
C.科教兴国 | D.三民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