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⑾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谈淡你对第⑩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以“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为题,写一段话。(50字左右)
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 秒,下降到了 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 次,平均每 分钟看一次手机。
②必须承认的现实是,在网络时代,专注力越来越像一种“稀缺品”。人们的时间与注意力被不断地切割,保持长久的专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
③但细细想来,这又并不是那么奇怪。打开电脑和手机,微博、微信、短视频、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太多东西可以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光是用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就可能用掉我们大半天的时间。
④浮光掠影的浏览和专心致志的阅读、学习,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因为我们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都比较短,所以我们往往还来不及建构起真正重要的意义,就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也就是我们每天似乎看了很多东西,但回想起来却没有多少感悟的重要原因。
⑤同样是观看,同样是经由双眼,但看的对象和方法不同,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网络上的短视频,抓住人们的往往不是内容和思想,而是从中体现出来的感官刺激和娱乐价值。人们看到的画面快速切换,思考留白却所剩无几。“掩卷长思”这种传统的思考方式,在视觉化阅读的语境里不太容易实现。
⑥更重要的是,不管我们怎么看,从大小屏幕里传递出来的东西只能让我们被动接受。我们每天都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却缺少主动的取舍和过滤。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自由、自主的,我们可以对接收到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如此才能建立有质地的对话关系。
⑦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为我们总是忙不迭地被各类信息牵着鼻子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我们接触了很多信息,却并不感到充实。这更像信息的冲刷,而非咀嚼。
⑧因此,我们更要强调专注力的重要性。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也就有了自我关照的可能,有了自我提升的途径。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主、有意识、沉下心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给予的。它只存在于我们专注的灵魂和思想之中,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寻找、探索。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作者:李勤余)
(1)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按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
①有人认为,第③段中的“夺走”词,可用“干扰”来替换。你不认同,理由如下:
②第⑧段中的“自我关照”是何含义?
(3)结合本文④~⑥段内容,说说在网络时代,我们应如何进行“真正的阅读、学习”。
小说阅读。
学校举行“追寻先辈足迹,弘扬革命精神”读书交流活动,请你参与。
勇士的背影
宋子洵
①虽已进入春天,风却也卷挟了几分寒意。朦胧的金光洒落在山顶的薄雪上,氤氲出几分雄壮悲凉。连绵陡峭的山岭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却未见飞鸟。夹金山的每一个清晨都是这般景象。
②一条陡峭的山路向上延展,在视线所及之处骤然急转,消失于云层雾气中。藏族小伙扎西一早就站在路边。
③他在等待着一位执意独自登山的老人。
④“咚、咚、咚……”沉重的脚步声自远处传来,扎西探出头,仔细打量着来人。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逆着光走来。虽然脚步有些蹒跚,但每一步都像巨石一样重重地压在地上。只见老人一边走一边用留恋的眼光注视着周围,像是在回忆什么。“就是他!”扎西赶忙跟上,一路上躲躲闪闪,生怕被发现。
⑤突然,他发现老人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来,注视着他。
⑥“糟了,被发现了!”心一横,扎西硬着头皮凑上前,向老人解释道,是小金县的桑杰书记让自己悄悄跟着的,因为担心他一人登山有危险。扎西一脸诚恳的模样,让老人原本紧皱的眉头缓和了些许。
⑦“你回去吧!”老人转过身去,背朝扎西摆了摆手。
⑧“我不走,我答应桑杰书记要照顾好您的。”扎西倔强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⑨老人动了动嘴角,想说点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继续向上攀登。看着老人沉重的背影,扎西知道老人默许了。
⑩100米,100米,又100米,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
⑪“您不要再往上走了。”见状,扎西有些着急。
⑫老人的喘息声越来越急促,听起来像是即将报废的拉风箱,光听着都让人心慌。对于扎西的话,老人置若罔闻。
⑬“您撑不住的……”扎西的声音因焦急而轻微地颤抖着。
⑭终于,老人停了下来。
⑮“我走不动了,这夹金山,是上不去了,真想再上去看看你们。”他看向前方喃喃地说,“小伙子,帮我个忙,到上面替我敬个军礼吧。”
⑯敬礼?扎西没听懂。
⑰“就像这样。”老人边说,边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庄重而又虔诚地向大山敬了一个军礼。
⑱或许是不想老人继续攀登,扎西没有拒绝这个请求。
⑲随着一步步攀登,扎西的体力渐渐透支,汗水湿透了单薄的衣衫,他的牙床都在冷风中打战,腿像灌了水泥一样,豆大的汗珠顺着脸侧滴落。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也被逐步掠夺,扎西已经接近窒息了。
⑳终于行至一片开阔处,扎西累得连动一下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喘息间,扎西记起了老人的嘱托。
㉑咬住因寒冷而颤抖的牙齿,扎西缓缓地举起右手对着那片天空敬了个军礼。
㉒下山时,扎西又遇到老人。老人坐在路边,定定地看着远方。扎西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只好静静地走到老人身边坐下。
㉓“累吗?我们当时也很累!”扎西的耳边传来老人粗粝沙哑的声音。
㉔“老人家,您一定是老红军吧?”扎西突然意识到什么。
㉕老人深邃的眼神给了扎西答案。
㉖……
㉗太阳落山时,老人走了。凝视着老人踉跄而坚毅的背影,扎西的内心突然汹涌起复杂的情感。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
㉘离开之前,面向无数英魂在这里长存的夹金山,他又敬了一个郑重的军礼,并许下了自己一生的承诺。
㉙那之后,扎西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年人。二十几年过去了,老人的背影一直烙在他的心底。夹金山上,仿佛一直有一个勇士迎着落日的余晖,凝望着远方。
(选自《解放军报》2022年3月15日)
(1)文雅准备以对联形式概括小说情节,并写好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老人登山怀念革命战友
下联: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作答。
①100米,100米,又100米,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文博认为这句话中的前两个逗号改为顿号更合适,说说你的看法。)
②二十几年过主了,老人的背影一直烙在他的心底。(请你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为加点词语做批注。)
(3)文雅认为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一组伏笔与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4)文栋认为扎西是小说的主人公,文雅认为老人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请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报刊阅读。
学校准备举办“科技创新成就展”,请你参与。
【材料一】
①过去一年里,中国航天砥砺奋进,勇攀高峰,逐梦太空的脚步在稳致远。中国航天正不断书写探索太空的新篇章。
②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深空探测能力显著提升。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我国迈出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进入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5月15日,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记。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开始巡视探测,100天行驶距离突破1000米。6月11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彰显出中国航天的创新自信。
③月球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轨道器与月球车任务刷新纪录。2021年3月,嫦娥五号轨道器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日地L1点探测轨道的航天器,开展拓展任务。嫦娥四号着陆3周年之际,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突破1000米。与此同时,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科学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了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晚期演化历史认知的空白。
④中国空间站完成阶段性目标,载人航天实现新突破。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中国空间站首批“访客”。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中国空间站第二批“访客”。多次出舱,太空授课、在轨实验……太空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让人印象深刻。
(摘编自冯华 余建斌《中国航天筑梦苍穹》,《人民日报》2022年4月25日)
【材料二】
①“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2021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收获满满。接下来的2022年,如何乘势而上,持续发力?
②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过去一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已经达到了169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6.09%。基础研究做得越好,我们在科技发展上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就越强。筑牢根基,也要夯实人才基础。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了300多个青年科学家项目,助力青年科研人员领衔挂帅;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
③为更好地凝聚战略科技力量,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制约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痛点难点发力,狠抓改革落实落地。
④推动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国家将着力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强在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方面企业的参与,在项目形成、项目投入、项目组织,项目评价方面,进一步加强参与度、话语权。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同时,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摘编自杨舒《2022年,科技创新如何持续发力》,《光明日报》2022年2月26日)
【材料三】
问:执行本次飞天任务,有什么感受?
陈冬:能够再次执行飞天任务,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的考验。12年朝夕相处,两年半的任务训练,我们乘组彼此越来越熟悉、配合越来越默契。我们身上虽然有压力,但更多的是完成任务的信心决心。
问;准备此次飞行任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
刘洋: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出舱活动训练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将来真正的出舱活动,一次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
问:“太空出差”半年,有什么期待?
蔡旭哲:最期待问天舱、梦天舱和天和核心舱对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
刘洋:我们会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摘编自余建斌《对话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前来报到!》,《人民日报》2022年6月5日》)
(1)展会请你做讲解员,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我国航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请你探究中国航天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本次“科技创新成就展”拟一个标题(有一定文学色彩,不超过10个字),并简述理由。
(4)文雅说科技改变生活,请你联系实际,谈谈科技发展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深巷里的老墙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一出门,迎面就是一指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微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蚰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léi)”,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⑥有这样一堵老墙,原来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
⑦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⑧我知道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⑨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9月4日第8版,有删改)
(1)根据文章③④两个自然段,简要概括岁月之笔是怎样“作画”的。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3)作者在第⑧自然段引用岳飞的诗歌《花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结合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能吸入的新冠疫苗
①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呼吸病学》2022年5月20日发表了有关康希诺生物吸入用新冠疫苗的最新研究成果。
②吸入用新冠疫苗是康希诺生物创新了给药方式,用雾化器将新冠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模拟新冠病毒从呼吸道黏膜侵入的逻辑,通过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有效免疫变异毒。
③这种吸入式接种流程像喝咖啡。每人一只口杯,在酷似咖啡机的雾化器前接一杯雾化的疫苗,深吸气,保持5秒,正常呼吸,疫苗就接种完成了。
④为确保该创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验证,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将招募的420名18岁及以上已完成2剂灭活疫苗受试者随机分配为三组,每组140人,分别以低剂量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0.Iml)、高剂量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0.2ml)以及肌肉注射灭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⑤研究结果显示,序贯加强(俗称“混打”)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安全性良好,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灭活疫苗同源加强。加强接种后28天内,吸入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同剂量吸入组均无临床显著的肺功能异常发生,吸入剂型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⑥而免疫原性结果显示,以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28天后,两个剂量组针对原始毒株的中和抗体水平分别是灭活同源加强组的18.4-26.4倍。同时,序贯加强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对Delta突变株也具有高水平的交叉保护,中和抗体水平是灭活疫苗的18.124倍。
⑦此外,康希诺生物吸入用新冠疫苗还可高效诱导黏膜免疫。加强免疫后28天内,序贯加强吸入用新冠疫苗 IgA 水平显著高于灭活疫苗同源加强。
⑧上述研究结果证实,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苗仅需肌注剂型的1/5,即可产生高于肌肉注射的中和抗体水平,不仅可激发体液及细胞免疫,还可高效诱导黏膜免疫,达到三重全面保护。
⑨此外,吸入用新冠疫苗具有在2-8摄氏度长期稳定储运的特点,可大幅度降低接种点的管理成本,减轻医疗资源紧缺或交通欠发达地区的负担,为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便利,尤其适用于边境、口岸以及从事高风险工作的人群。
(选自《科技日报》2022年5月24日,有删改)
(1)吸入用新冠疫苗给药方式的“创新”表现在什么方面?
(2)与肌肉注射灭活疫苗相比,能吸入的新冠疫苗有哪些优越性?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吸入用新冠疫苗“接种”流程像喝咖啡,接一杯雾化疫苗、正常呼吸5秒后,深吸气即可完成接中。 |
B. |
为验证创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将受试者随机分配为三组进行加强免疫测试 |
C. |
序贯加强康希诺吸人用新冠疫苗对原始毒株和Delta突变株均能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 |
D. |
吸入用新冠疫苗具有在2-8摄氏度长期稳定储运的特点,能减轻医疗资源紧缺或交通欠发达地区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