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 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
A.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 B.实行分封制 |
C.推行郡县制 |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 B.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
我国古代的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 |
B.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上引言论应该是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 |
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A.捍卫平民的权利 | B.维护贵族的利益 |
C.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