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 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
下列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值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每天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
B.颔联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安逸闲适。 |
C.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独见匠心。 |
D.尾联引用陶渊明和楚狂接舆的典故,并将自己比作他们两人,生动刻画了诗人狂放的隐者形象,表达与朋友在辋川闲居之乐。 |
下列对诗歌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转”“日”两字用得巧妙。“转”写出山体颜色渐变的动态,“日”写出太阳照在流动的溪水上泛出粼粼波光的动态。寥寥十字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
B.“墟里上孤烟”中的 “上”字,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渡头余落日”,剪取落日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为读者留下广阔空间。 |
C.首联和颈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描绘辋川附近的深秋暮色。 |
D.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隐士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 ,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
答: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蓦山溪·自述
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
自有天公管。
注 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度?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北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 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答: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宜兴作
苏 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 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2)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