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玩。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今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既,又言:“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留任自文然始。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清望,号“姚魏”。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例。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迁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宜驻重兵通声援。”上嘉纳之。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风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风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书。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选自《清史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任有司玩稽:拖延
B.勿滥委私人州县官署:部署
C.以给事中敢言清望负:享有
D.仍用锁例系:禁锢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文然直言敢谏。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B.姚文然关爱百姓。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
C.姚文然重视法律。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D.姚文然通晓军务。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2)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可道也哉尽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帮助
C.既而月不雨整
D.以客而告之曰叮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夷近,则游者众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B.孰能讥之乎声呜呜然
C.丁卯大雨,三日止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D.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

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文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体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康靖公神道碑
苏 轼
公讳既,字叔平。七岁而孤,笃学自力。年十七举进士。当时闻人刘筠、戚纶、黄宗旦皆称其文词必于时,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天圣五年,擢进士第三人,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归见父老故人,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召试学士院,出知涟水。
公为进士时,邓馀庆守涟水,馆公于官舍,以教其子。馀庆所为多不法,公去。数月,馀庆以赃败。及公为守,将至,或榜其所馆曰豹隐堂,赋者三十余人。岁饥,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
出知洪州,属吏有郑陶、饶奭者,挟持郡事,肆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有归化兵,皆故盗贼配流已而选充者。奭与郡人胡顺之共造飞语以动公,曰:“归化兵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有变。”公笑不答。会归化卒有自容州戍所逃还犯夜者,公即斩以,收陶下狱,得其奸赃,且奏徙奭歙州,一郡股栗。
知滁州,山东大贼李小二过境上,告人曰:“我东人也。公尝为青州,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遂寇庐、寿,犬牙不入境。李参为河北转运使,职事办治,进秩二等,且官其一子。郭申锡为谏官,争之曰:“参职事所当办,无功,不可赏。”上怒,欲罪申锡。公言:“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吾过。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
英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又迁吏部。熙宁初,迁左丞,公年七十矣,求去位,不许。章数上,乃以为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知徐州。遂请老不已,以太子少师致仕。六年正月十五日薨,享年八十八。
公为人乐易深中,恢然伟人也。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专务扬善掩恶,以德报怨,出于至诚,非勉强者。天下称之,至于敦尚契旧,葬死养孤,盖不可胜数。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乐,和睦快乐;易,平易近人;深中,城府深。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称其文词必于时显:显扬
B.馀庆所为多不法,公去谢:告诫
C.公即斩以徇:示众
D.毋面吾过从:通“纵”,放过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赵公为人“乐易”的一组是()
①七岁而孤,笃学自力②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
③公笑不答④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
⑤遂请老不已⑥敦尚契旧,葬死养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公曾当过涟水太守邓馀庆的家庭教师,他发现邓馀庆做了很多不守法纪的事就及早离开了,后来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方挂上匾额为“豹隐堂”,意含称赞。
B.赵公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小吏叫郑陶、饶奭,他们把持着郡里的事务,肆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不能管制他们,后来赵公惩治了他们。
C.赵公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滁州却没有进犯,原因是李小二是山东人,而赵公曾在山东青州做知州时有恩于他,被他当父母一样敬重。
D.赵公专心致力于宣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错,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意,不是勉强做的。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
(2) 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
(3) 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

下列句子的翻译,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求学的道理不流传也已经很久了!
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④何为其然也?
译文:为什么声音这样悲凉呢?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加速祸患。
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如果秦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尚节亭记(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yǐng)肿,为樛(jiū)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大易,指《易经》。③瞒,通“樠”(mán),流出的样子。④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卉木也 只,仅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之君子 改变
C.故国,大节也 责问
D.必有义焉,不可也 固执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 )
①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④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⑤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⑥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A.②④⑤ B.①④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的地方,筋脉汇合的地方;一年中的节,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而人的节,就是人生变故。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季子、曾子等人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有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2)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传 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费聚,字子英,五河人。父德兴,以材勇为游徼卒。聚少习技击。太祖遇于濠,伟其貌,深相结纳。定远张家堡有民兵无所属,郭子兴欲招之,念无可使者。太祖力疾请行,偕聚骑而往,步卒九人俱。至宝公河,望其营甚整,弓弩皆外向。步卒惧,欲走。太祖曰:“彼以骑蹴我,走将安往?”遂前抵其营。招谕已定,约三日。太祖先归,留聚俟之。其帅欲他属,聚还报。太祖复偕聚以三百人往,计缚其帅,收卒三千人。豁鼻山有秦把头八百余人,聚复招降之。遂从取灵璧,克泗、滁、和州。
授承信校尉。既定江东,克长兴、立永兴翼元帅府,以聚副耿炳文为元帅。张士诚入寇,击败之。召领宿卫。援安丰,两定江西,克武昌,皆从。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亲军指挥司,仍副炳文为指挥同知。士诚 复 入 寇 获 其帅 宋 兴 祖 再 败 之 士 诚 夺 气 不 敢 复 窥 长兴。随征淮安、湖州、平江,皆有功,进指挥使。汤和讨方国珍,聚以舟师从海道邀击。浙东平,复由海道取福州,破延平。归次昌国,剿海寇叶、陈二姓于兰秀山。至是,聚始独将
洪武二年会大军取西安,改西安卫指挥使,进都督府佥事,镇守平凉。三年,封平凉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聚颇耽酒色,无所事事。又以招降无功,召还,切责之。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大战白石江,擒达里麻。云南平,进取大理。未几,诸蛮复叛,命副安陆侯吴复为总兵。授以方略,分攻关索岭及阿咱等寨,悉下之。蛮地始定。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以聚署司事。十八年命为总兵官,帅指挥丁忠等征广南,擒火立达,俘其众万人。还镇云南。二十三年召还。李善长败,语连聚。帝曰:“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竞坐党死,爵除。
(选自《明史·列传十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先归,留聚之俟:等待
B.以聚耿炳文为元帅副:辅佐
C.归昌国,剿海寇叶、陈二姓于兰秀山次:处所
D.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考核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B.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C.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D.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费聚貌伟尚武。费聚自幼学习武术,太祖因其相貌壮伟,与其结下深厚的情谊。他在行军打仗中,毫无畏惧,屡立战功。
B.费聚处事果断。对于张家堡的民兵,采用恩威并重的谋略,费聚洞察忠奸,及时向太祖反馈。他偕同太祖机智地擒获其首领。
C.费聚未得善终。他沉迷酒色,且又招降无功,曾受皇帝指责。又因李善长谋反之事而受牵连,以致落得未能善终的下场。
D.费聚战功显赫。在与张士诚的战斗中,费聚自始至终独挑大梁,使其闻风丧胆。在拦击海盗时,势如破竹,同样表现出色。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句子。
(1)步卒惧,欲走。太祖曰:“彼以骑蹴我,走将安往?”遂前抵其营。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