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原理。下列句子中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①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
②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清代顾嗣协《杂诗》)
③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清代魏源《默斛下·治籍五》)
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利大于弊,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这是由于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转化;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发生了转化;
③具体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④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发生了转化;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② |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事物在联系中存在,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②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要善于抓事物的主要矛盾;④要坚持适度原则;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风物长宜放眼量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而后存,陷于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官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①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
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人类社会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 |
C.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 D.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