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损伤
B.岂将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
C.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D.然后以禁,则齐:一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二子独明先王之道家人逼之,投水而死
B.将明其说于天下前圣之所厚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D.则此书之不泯,可乎北冥有鱼,名为鲲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翻译句子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见上文)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见上文)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见上文)
(4)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齐桓晋文之事》
(5)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徂徕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徂徕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尝位于朝矣,鲁之人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曰徂徕先生者,鲁人之志也。
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
先生自闲居租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及在太常,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其所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其为言曰:“学者,学为仁义也。仁急于利物,义果于有为。惟忠能忘其身,惟笃于自信者,乃可以力行也。”
以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以谓待彼谤焰熄,然后先生之道明矣。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今丞相韩公与河阳富公分俸买田以活之。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将葬,其子师讷与其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来告曰:“谤焰熄矣,可以发先生之光矣,敢请铭。”某曰:“吾诗不云乎‘子道自能久’也,何必吾铭?”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也。”乃为之铭曰: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遑遑。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与臧仓?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
(节选自宋•欧阳修《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注:石介( 1005~1045),北宋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与胡瑗、孙复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
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配:媲美
B.不惑不变惑:烦恼
C.义果于二爵为果:果真
D.惟笃于自信者笃:厚,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则行其言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而小人尤嫉恶之而卒莫消长电
C.乃可以力行电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石介“有德”的一组是()
①其仕尝位于朝矣②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
③常以经术教授 ④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
⑤以是行于己,亦以是教于人⑥子道自能久也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地之人之所以称石介为“徂徕先生”,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徂徕山是当地的名望所在,而石介又受当地人所尊仰,以山名称呼石介,正是当地人的心愿。
B.石介敢于表达意见,对一些事常表达愤慨之情,写作一些文章来尽力陈述古今治乱成败的事情,用来揭露批评当世的弊端。
C.石介的文章语言丰富生动,宏大壮美,并且所流露的忧思意义深长,他说,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人,学习的是仁义,所做应该对外物有利,应该有所作为。
D.为石介下葬前,为彰扬他的荣光,他的儿子和弟子请欧阳修写篇铭文,欧阳修因为在石介死后曾经写诗痛悼并高度赞扬过石介,所以一开始井没有应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时四国多虞虞: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祸豫:参与
C.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振:救济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见:表被动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人也。八世祖承,永嘉之乱,讨陈敏有功,封柴桑县侯,除宜都郡守。寻卒官,子孙因居江陵。父高之,梁山阴令。懔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辄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梁普通六年,举秀才,以不及二宫元会①,例不对策。及梁元帝镇荆州,谓长史刘之遴曰:“贵乡多士,为举一有意少年。”之遴以懔应命。即日引见,令兼记室。尝夕被召宿省,使制《龙川庙碑》,一夜便就,诘朝呈上。梁元帝叹美之。及移镇江州,以懔为刑狱参军,兼掌书记。历临汝、建成、广晋三县令。遭母忧去职。哭辄呕血,两旬之内,绝而复苏者三。每旦有群乌数千,集于庐舍,候哭而来,哭止而去。时论称之,以为孝感所致。梁元帝重牧荆州,以懔为别驾、江陵令。及帝即位,擢为尚书侍郎。又手诏曰:“昔扶柳开国,止曰故人,西乡胙土②,本由宾客。况事涉勋庸③,而无爵赏?尚书侍郎宗懔,亟有帷幄之谋,诚深股肱之寄。从我于迈,多历岁时。可封信安县侯,邑一千户。”累迁吏部郎中、五兵尚书、吏部尚书。初侯景平后,梁元帝议还建业,唯懔劝都渚宫,以其乡里在荆州故也。及江陵平,与王褒等入关。太祖④以懔名重南土,甚礼之。孝闵帝践阼,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世宗即位,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数蒙宴赐。保定中卒,年六十四。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注:①二宫元会:此指皇帝及太子在元旦朝见群臣的会议。②胙土:帝用来赐封功臣宗室、以酬其勋劳的土地。③勋庸:功勋。④太祖:“太祖”及下文的“孝闵帝”“世宗”分别指北周太祖宇文泰、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宜都郡守,寻卒官寻:不久。
B.梁元帝重牧荆州牧:统治。
C.唯懔劝都渚宫都:定都。
D.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刊:刊载。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从侧面表现宗懔出色才华的一项是()
①乡里呼为“小儿学士”。②之遴以懔应命。即日引见,令兼记室。
③使制《龙川庙碑》,一夜便就。
④每有群乌数千,集于庐舍,候哭而来,哭止而去。
⑤亟有帷幄之谋,诚深股肱之寄。⑥梁元帝议还建业,唯懔劝都渚官。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懔从小就文才出众,开口讲话引经据典,被乡里人称为“小儿学士”;梁元帝让他撰写《龙川庙碑》,他一夜写成,第二天早晨呈给皇上,得到皇上梁元帝的叹服赞美。
B.宗懔很有孝心,“遭母忧”时他悲痛欲绝,每次痛哭都引得数千只乌鸦落在他家的屋
顶上,待哭声停止才飞走,当时的舆论都称颂这件事,认为这是宗懔的孝心感动了上苍。
C.梁元帝即位后,对宗懔作了高度评价和赞美,认为有辅佐之功,封他为信安县侯,
赐一千户的封地作为食邑;此后,又连续晋升宗懔为吏部郎中、五兵尚书和吏部尚书。
D.后来,北周太祖宇文泰、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都很看重宗懔,世宗宇文毓更是多次宴请他。宗懔在保定年问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有文集二十卷流传于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上篇)
秦灭周祀,并四海,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土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贾谊《过秦论》中篇)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养:统治
B 强凌弱,众暴寡暴:强暴
C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隳:毁灭
D兵革不休,土民罢弊罢:通“疲”,疲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B 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序八州而朝同列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C其道不易,其政不改D 令不行于天下。
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B.天下百姓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说明秦的统一是符合民心的。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仕鲁传
李仕鲁, 字宗孔, 濮人。少颖敏笃学, 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 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 洪武中, 诏求能为朱氏学者, 有司举仕鲁。入见, 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 除黄州同知, 曰: “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 治行闻。十四年, 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 颇好释氏教, 诏征东南戒德僧, 数建法会于蒋山, 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 皆拔擢至大官, 时时寄以耳目, 由是其徒横甚, 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 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 未闻缙绅缁流, 杂居同事, 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 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 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 视萧何、韩信, 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 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 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 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 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 “陛下方创业, 凡意指所向, 即示子孙万世法程, 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 亦不听。仕鲁性刚介, 由儒术起, 方欲推明朱氏学, 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 遽请于帝前曰: “陛下深溺其教, 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 乞赐骸骨, 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 命武士搏之, 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济:渡过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视:和……比较
D.皆高其品秩高:提高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仕鲁“刚介”的一组是(3分)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鄱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②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
③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