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该分别出自( )
| A.《民报》、《时务报》 | B.《民报》、《天演论》 |
| C.《天演论》、《时务报》 | D.《海国图志》、《天演论》 |
一位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西方问答》(1637年)一书中介绍道:“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大西近海一国”应指西班牙②反映了欧洲发生的“商业革命”
③“银多货贵”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④反映了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里所说的将日军“卡住”的是
| A.长城抗战 | B.淞沪抗战 | C.忻口狙击战 | D.台儿庄大捷 |
流行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改编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 A.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 B.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
| C.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 D.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 A.《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 |
| B.《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
| C.《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
| 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 |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出现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根源在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社会上层大力倡导 |
| C.社会思潮的变化 | D.新的阶级力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