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信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了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为什么把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理性的阳光”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应该如何评价?
(3)归纳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4)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三各侧重于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些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与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与干涉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
材料二 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府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和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他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1958年12月4日杜勒斯在加利福尼亚州商会的演讲
材料三 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生机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1970年2月18日对外政策报告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始终坚持怎么样的外交政策?材料一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是什么政策?用事例证明这种政策的结果?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谈谈美国政策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上重大突破的事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 《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 《旧唐书·马周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统治应如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难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吉祥之意)应诚而至……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害所由起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六经之文,圣人之语,动言天者,欲化无道,惧愚者之言。
——《论衡•谴告》
材料三 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论衡·论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
(2)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充的什么思想主张?
(3)如何看待这两种思想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德国从经济起飞转入持续增长,实现了向“动力型”经济的转变。……到1914年,德国在主要经济指标方面先后赶上和超过了法国和英国。1910~1913年,德国的钢铁年平均产量为1620万吨,为欧洲总产量的2/3。采煤的年平均产量为2.475亿吨,占欧洲总产煤量的一半以上。1913年发电量为80亿千瓦时,比英、法、意的总和高出20%,纱绽数达到1120万枚,原棉的消费量为43.5万吨,比法国高出两倍。在机械制造和化工方面,德国无论在产量还是技术水平上都超过欧洲其他国家。
——引自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的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国家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同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和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引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德国的成功归功于它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在国家的指导下,人力、物力可以更合理地利用,经济活动的目的性也更强。工业化成了国家的目标,也是国家的行为。从19世纪70年代起,帝国政府有意识地指导重工业发展,使得电气、化工、铁路、钢铁等产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由此,德意志帝国超越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直接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引自钱乘旦《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分析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德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