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公开宣言,也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再次表示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密约,放弃庚子赔款,放弃所有在华权益……苏俄的这一做法对中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亲俄之风”的表现有
| A.五四运动的爆发 |
| B.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 |
|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 D.国共第二次合作 |
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说明开平煤矿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
| C.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 D.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
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撑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 A.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 | 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
| C.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 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
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适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些世界甚不相同。”在这里,该学者强调
| A.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 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
|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相互借鉴 | D.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 |
19世纪30年代,英国议会曾对工厂用工问题、工人的劳动时间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并于1833年颁布《工厂法》等法律。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1832年议会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 | B.工业革命的完成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
| C.议会通过立法干预社会经济和生活 | D.马克思主义已在英国广泛传播 |
《世界文明史》:“虽然上述的一些原因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某些生产领域并不需要根本的技术改良,工业革命无疑地就会被推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技术改良对工业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 B.工业革命是推动技术改良的根本动力 |
| C.工业革命的影响仅限于生产领域 | D.技术改良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