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质 朴
查一路
①余光中先生曾经跟友人说过一段话,他说,《乡愁》原本表达的是淡淡的哀愁,但看到内地演员朗诵《乡愁》,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风味,令我很难为情。
②我想起了质朴年代的表情达意方式。我小时候,家住乡村小学,春夏之际果蔬上市,附近的乡亲们肩扛锄头,手里顺便提溜一只南瓜、几个辣椒和茄子,送给我母亲。我母亲在乡下教了一辈子书,在一个人口不到百人的小山村教出了几位博士后,村民们心存敬意。那些果蔬上还粘着泥土和露珠,他们就一句话:“尝尝鲜!”放下就走。质朴的方式,新鲜的味道,给人感觉简而美,至今唇齿间留着回味和感念。
③这些年,我们对于物的装饰,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文艺作品亦如此,那些动辄耗资数亿的电影,除了场面华丽,给人留不下太多印象,导演被人戏称“装修工”。种种活动,首先都被花里胡哨的策划、华而不实的形式,搞得似是而非。
④是一些不纯洁的想法,将事物的本质层层遮蔽,使人误以为云遮雾罩方可包罗万象,人为地把一切都弄得很复杂。
⑤按照事物本来的状态来描摹,现在看来,会更简洁而直抵内核。
⑥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时,一群英国小孩问他:“白宫什么样子?”布什回答:“白宫是白色的。”引起哄堂大笑。 布什固然有点幽默,但我觉得,他说话很有艺术,删繁就简,他抓住了白宫最本质的特质。我曾在一幅图片上,看过小布什举把铲子,他把自己退休后生活用一句直白的话加以概括:“我,布什,美国前总统,现正在拿着铲子铲狗屎。”一语中的,还需要花言巧语干什么?
⑦有些人,想方设法包装自己;有些人对自己很随意,像把一块金玉随便扔进土堆里。最近读到一本书,其中有个章节写陈寅恪去给学生上课一段:
⑧满满的礼堂,众人引颈而待。传说中的陈寅恪来了,布衣,布鞋,布袜,腋下夹一布包裹,打开布包裹,里面几本线装书。一点风景都没有。有人就纳闷了,这位号称教授中的教授,怎么没有一点派头,连个装书的皮包都没有?
⑨ 可他一开讲,语惊四座,连走廊里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教授。
(《读者》2013年第17期)
本文开头引用余光中先生曾经跟友人说过的一段话,作用是什么?
答:
全面分析2、3两段,它们主要运用的是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麈 尾
◆白化文
①麈(zhǔ)尾,的一种道具。直到唐代,还在士大夫间流行。宋朝以后逐渐失传。近现代的人没有见过实物,往往顾名思义,把麈尾认为与马尾拂尘是一类东西;或见古代图画中有之而不识,把麈尾看成扇子。其实,考古与文物界,早在四十年代傅芸子先生发表《正仓院考古记》之时,对麈尾的形制已经了然。可是文献界与文物界有时脱节,1979年出版的 《辞海·下册》4728页 “麈尾”条的解说是:“拂尘。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
②麈尾,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它有点像现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麈尾也绝不像拂尘,这是肯定的。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大不相同。
③据说,麈是一种大鹿。麈与群鹿同行,麈尾摇动,可以指挥鹿群的行向。“麈尾”取义于此,盖有领袖群伦之义。魏晋六朝清谈家习用麈尾。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在这一点上,它有点像某些外国帝王和总统手持的“权杖”,起显示身份的作用。那是不能随便交与他人,特别是交与侍从代为掌管的。而“拂尘”,则是侍女一类人侍候主人时拿的东西,这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④东晋大名士王导有一篇《麈尾铭》:“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麈尾本来的用途似乎是“拂秽清暑”,大约兼有拂尘、扇子的功用,可是“御于君子”,经清谈名士手执以后,身价倍增,谁还敢说它“质卑”呢?
⑤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实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其中所绘阮籍便手执麈尾。七贤以嵇康、阮籍为首,看来阮籍执麈尾也隐喻有竹林清谈领袖之意吧。此外,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卷》中的孙权,也手执麈尾。从而又可看出,麈尾虽是清谈所用的名流雅器,但因它能显示一种高雅的领袖身份,所以,名士平时自然可以手执,另一些虽非名士但具有某种领袖资格的人也可以拿。
⑥麈尾实物,有镶牙漆木柄的,有镶玳瑁檀木柄的,显示出贵族用具的风貌。据《晋书·王衍传》记载,大清谈家王衍常用的是白玉柄麈尾,他的手和玉柄同样白皙温润,有一种病态美,历来为名士所称道。《陈书·张讥传》记载,陈后主造了一个玉柄麈尾,认为当时配拿它的只有清谈家张讥,就把它赐给了张讥。这两则故事说明.大名士王蒙病重时,在灯下转动麈尾看来看去,长叹不已。王蒙死后,另一大名士刘惔把犀麈尾纳入棺中。麈尾与名士,可真是生死与共了。
从功用上讲,麈尾与拂尘、扇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请在第⑥段的横线上补写一句恰当的话。
因为文献界与文物界的脱节,《辞海·下册》4728页对“麈尾”的解说并不准确,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在第①段横线上为“麈尾”准确定义。
读过本文之后,你对麈尾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归纳。
积累链接:请默写出教材中朱熹《观书有感》的最后两句诗。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已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已,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请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乙已和范进都是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二人境况不同,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酒店的人对孔乙已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众邻居对范进中举后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段文字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已的态度是:
乙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
(甲)(乙)两段文字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请从上边两段文字中摘抄一例你最为欣赏的动作或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

世界上有些国家吃辣椒很厉害,如墨西哥、印度、匈牙利、朝鲜……中国某些省,如四川、湖南等也以吃辣椒出名。有些人嗜辣椒已经到了“无辣不吃饭”的地步。美国宇航员威廉•勒努瓦在宇宙飞行时也带着辣椒。有一位指挥家,他走到哪里,辣椒就带到哪里,就连参加英国女王宴请时,也照例带着辣椒酱,他解释说:“没有辣椒的饭菜好比是病号饭。”
辣椒原产美洲,17世纪传入我国,故亦称“番椒”,又名“秦椒”、“大椒”、“辣茄”。辣椒有几千个品种,仅我国四川的干辣椒就有100多种。辣椒有辣与不辣之分,甜椒不辣。云南有一种辣椒,其辣无比,只要舌尖稍微碰一下,就会使人辣得难受,疼痛万分。美国制药专家斯克维尔于1912年制定了测量辣度的方法,后来人们就以他的名字作为辣度的单位。植物病理学家曾用这种方法,测出甜椒的辣度为零,最辣的辣椒有300000斯克维尔。
①辣椒能把人辣出眼泪、辣出鼻涕、辣出汗水,不爱吃辣椒的人不禁要问:“人们何苦要吃辣椒?”②这是因为吃辣椒有3个好处:一是它的营养丰富;二是能驱风散寒;三是能增进人的食欲。③每100克辣椒的维生素含量大于100毫克,在蔬菜中占首位。④此外,辣椒还含有维生素B1、B2、胡萝卡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⑤谚语曰:“三个辣椒,顶件棉袄。”⑥辣椒中的辣椒素对人体具有刺激作用。⑦辣椒素一旦和舌头及嘴里的神经末梢接触,神经就迅速把“烧灼”信息传给大脑,大脑便让身体处于戒备状态,使心跳和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从而使人感到“发热”。⑧大脑还同时指挥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
辣椒,很多人越吃越想吃。据心理学家分析,吃辣椒后,“烧灼”信息使大脑把身体作为“受伤”对待,从而促进身体释放一种自体止痛剂。这种自体止痛剂就像少量麻醉剂,能起到一种轻微的欣快作用,使人产生精神快感,专家称此为“辣椒微醉”。这也许是人们对辣椒越吃越爱吃的主要原因。
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美国宇航员和一位指挥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第二段除了介绍辣椒的原产地、名称、品种、分类等知识之外,重点说明了辣椒的______________。
第二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指出第三段中说明下面内容的句子(只填句子序号)。
(1)辣椒营养丰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辣椒能驱风散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辣椒能增进食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这就有利于消化”中的“这”指的是:
概括第三、四段的内容(答案不超过20个字)。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⑤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全都是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B.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说明阿长没有文化。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在她问“我”之前,“我”向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画“”线句子中的“”指代什么?并指出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怎么理解文中的阿长“确实有伟大的神力”?

阅读《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回答问题。
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
①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有时匆匆将一本书读完,过些时间回头想想,却几乎什么也没记住,仅仅东鳞西爪地有那么一点肤浅印象。这是什么缘故呢?道理很简单,这是平常在读书时不注意用心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②在日常阅读时注意思考,这是前人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说过:“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考。”我国唐代的文学家韩愈说得更明白:“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都强调了成功者对于思考的依赖关系。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读书时就很注意思考问题。他认为,只有善于并认真思考,才能把前人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日常写作时,抱定写“古人之所未及就”。一旦发现自己论著中有前人说过的论点,他就毫不犹豫地删掉。清末学问大家梁启超曾赞扬他说:“凡炎武所著书,可决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能够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与他在平常的读书中勤于并善于思考问题是分不开的。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读书人被人戏称为“迂夫子”,他们虽然读书破万卷,但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并没有真学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勤于、善于用脑思考所致。
③所谓思考,指的不仅是把前人的知识装在自己脑子里,更重要的是善于反刍怀疑,凡事必问一个“为什么”。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当然不是指怀疑一切,而是要在怀疑的过程中,区别真理与谬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给自己出必要的思考题,迫使自己开动脑筋。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他怀疑并最后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因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后来居上的权威地位。伽利略为什么敢于向亚里士多德这个权威挑战呢?除了不迷信以外,就是由于他善于质疑,对人们信奉了1800多年的信条问了一个“为什么”。一个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而也就无法发现问题。
④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就要让自己在读书时善于思考、善于琢磨才对,如果这样,你也会成为一个天才!
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第②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判断哪则材料更适合用在本文作论据,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可以说,任何一个天才都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著名发明家瓦特在烧水时,看到水壶盖被烧开的水顶开了,母亲让他去倒水而他却在那发呆,他很奇怪为什么水会把壶盖顶开,他经过一番思考和实践后,最终发明了蒸汽机。
【材料二】
毛泽东是一位善于学习的人,在学习中不断思考革命的方法,不断思考救国的途径。他是一位忠诚的马列主义者,饱读马列书籍,但他不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或照搬苏联经验,而是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他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军事天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