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⑴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⑶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⑷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⑸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选文有改动)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选文第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请围绕中心论点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选文第⑴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读了本文后,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结伴名著同成长,携手大家共徜徉。
【甲】保尔双手抱头,陷入沉思之中。他的一生,从童年时代一直到现在,一幕幕地在他眼前闪过。他这二十四年生活得怎么样?好呢,还是不好?他一年又一年地回顾,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检查自己的一生。结果他十分满意,他这辈子过得挺不错。当然,由于愚蠢,由于年轻,更多的是由于无知,也犯了不少错误。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在火热的斗争年代,他没有睡大觉,在夺取政权的残酷搏斗中找到了自己的岗位,而且在革命的红旗上,也有他的几滴鲜血。
【乙】玄奘亦回洪福寺里。那本寺多僧与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都来相见。因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玄奘道:“是实。”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1)甲段选自苏联小说《 》;乙段选自中国小说《西游记》,作者 。
(2)在这两部国度不同、风格迥异的小说中,保尔与唐僧在某些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请你对此简要发表看法。
(3)甲段中保尔认为“这辈子过得挺不错”。实际上,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他的一生与唐僧西天取经一样充满了坎坷与磨难。请写出他们各自遭受的一次磨难,要求语言简洁顺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拉面
周洁茹
①我很爱吃拉面,兰州拉面。我开始写作其实就是写拉面,文章肯定改了一百遍,手写的方格纸,但是题目一直没有更改过,《一碗拉面》.学校门口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店,中三的“我”下了晚自习去吃,可能是第一次吃吧,真的太好吃了。然后同学们都升入了高中,只有“我”去了一间专修学校。专修学校很糟糕,“我”的每一天也很糟糕。有一天“我”回旧校吃拉面,一切已经面目全非,我坐在角落,以前的同班同学也进了拉面店,他们说说笑笑,竟然不认得“我”了,“我”吃着拉面,流着眼泪,依然没有人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手稿当然是找不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我确实写了这么一篇文章,一直记到现在。
②我后来还是很爱吃拉面,在美国时,听说隔壁州的中国城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店,味道很正宗,就开了两个小时的车去找。当然是没有找到,于是再开两个小时的车回来,但我一点都不后悔。
③后来我搬到了香港,香港几乎汇聚了全世界所有好吃的东西,可我就是没看到兰州拉面。于是我坐火车到口岸,过海关,到了深圳,就为了吃一碗街边小店的兰州拉面。不管怎样,比起住在美国的时候,这已经是好太多了。
④如果回到我江南的家乡,我一定会去吃一家报社楼下的拉面。我有个朋友在报社工作,我总说要去找她一起吃拉面,她总是笑着说:“算了吧,我才不要吃拉面。”后来她出车祸过世了。知道消息的那一天,我坐在去往西贡地质公园的一条船上,阴沉的天,海面波涛汹涌,我没哭。可是后来,我回到家乡,坐在报社楼下的那家拉面店里,对着一碗拉面,我痛哭了起来。算起来,她离开我们,也有十年了。
⑤夏天的时候,我去日本四国看我童年时的好朋友,我跟她也有十年没见了。就是坐在她家的客厅整天看着她,哪儿也不去,我都挺开心的。她家门口有一间拉面店,我们就去吃拉面。那简直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拉面,我吃了一碗还想要第二碗,她笑着说:“不要了吧,我的分一半给你。”我说:“你怎么不吃,我要是住在这儿,天天来吃都不会烦。”她说:“我不想吃东西……嗯,要不是你来,我什么都不想吃。”我的好朋友很瘦,小学时她就很瘦,可是这一次,我觉得她有点太瘦了。我也不想吃了,再好吃的拉面,她不吃,我也不要吃了。
⑥我们在香川机场告别的时候我想说sayonala,我在那里住了一个月,除了这句,别的一句日语都没有学会。她说:“不要说这个词,这个‘再见’太严重了,我们以后还会再见。”我们拥抱了一下,我摸得到她背上的骨头,一根一根的,我真想哭。
⑦回到香港以后接到她的电话,她说她看了医生,是癌,所以不想吃东西,但是已经做了手术,会好起来的,叫我不要担心。“不要告诉我的父母啊。”她说,“也不要告诉你的父母。”我说好。
⑧“我们都会好起来的。”她又说。
⑨“我们都会好起来的。”我说。
⑩后来,我看了一个很老的日本纪录片《拉面之神》,我以为会跟《寿司之神》一样,讲一个神一样的人怎么做出了神级的寿司或者神级的拉面,然而不是的,《拉面之神》拍了一个人,胖胖的老爷爷,雪白头发,用他的魔术手,做出了最好吃的拉面,每个客人都可以吃得饱饱的离开。“同学们都说我们很像啊,我们就结了婚,开了这家面店,一起做拉面,直到她患癌病离开。家乡?我只在新婚后和妻子一起回去过一次。”胖胖的老爷爷是这么说的,“之后,我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选自2017年3月31日《光明日报》)
(1)文章以“拉面”为题,有何作用?
(2)根据提示,补写文章的情节。
①读书时写作《一碗拉面》的经历
②
③
④
⑤观看记录片《拉面之神》
(3)第四段中,“我”听到朋友去世的消息“没哭”,面对一碗拉面却“痛哭了起来”,为什么?
(4)联系上下文,体会第五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那简直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拉面。
(5)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6)作者在文末写“拉面之神”的故事,其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G6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七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唱出让世界共鸣的中国声音
龚琳娜
(1)最近有人问我:去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歌曲?我竟一时想不出来。为什么现在很难出现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甚至给人一种流行音乐不“流行”了的印象呢?
(2)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当下很多歌都太相像了,不痛不痒,没有个性,缺乏创新。就像现在娱乐圈最受欢迎的是韩式明星一样,我们的很多音乐人也一直跟在外国音乐后面走,要么模仿欧美,要么模仿日韩,就连国产影视配乐也经常要找国外作曲家来写。
(3)多元化曾经是中国音乐最大的特色,我们有那么多的戏曲剧种,每个剧种又有不同的行当,每个行当的发声方法都不同,但现在却变得“千人一声”了。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有那么丰富的民歌资源,而在当下的歌曲中这些传统已经很难找到了,因为我们是用西方的发声来打基础,我们的美学观经常按照西方的走。
(4)不是说学习外国音乐不好,而是不能在向外学习的时候丢掉自己。我们已经背离传统走了太远,是时候回头看看了。一味往欧美、日韩靠的结果是,我们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辨识度,我们的文化别人看不到,也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5)回归传统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传统的好,向传统靠拢,这是对待传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第二步是研究传统,了解其科学性,知道为什么这样唱,明白其背后的文化。比如江南的《茉莉花》是柔美的,是软软地唱,东北的《茉莉花》则唱得开放、直白、幽默,这反映的是不同地方人们爱情观的不同。第三步则是深入传统,从传统里面吸取精髓来创新,这意味着融会贯通,深入传统又能超越传统,不是请几位老艺人在舞台上坐镇就可以了,那只是一种表面的拼贴,真正好的作品要能离开他们仍然立得住。
(6)在内容上,传统诗词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舒伯特把歌德、席勒的诗谱成曲在全世界流传,我们的李白、杜甫作品也可以写成曲。那么多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我们当然可以做自己的艺术歌曲。中国也有优秀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都可以考虑改编成歌曲来传播,不是说好莱坞、迪士尼做的就是好的,不能让孩子们只知道钢铁侠、蜘蛛侠、超人,不知嫦娥、女娲、钟馗。我们要把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文学唱出来,唱开去。
(7)归结起来,就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完全的传统在今天是很难传播的,因为那是地域性的,而不是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所以我们的创新要采用现代作曲方法;而离开传统也就谈不上创新,我们必须要从自己文化的根出发,把欧美、日韩优秀的经验拿过来用,服务于我们的音乐,走国际化的民族音乐道路。
(8)中国音乐发展的前景总体是乐观的,我们不缺好的歌手,缺的是好的声音,有个性、创新的好声音。这需要中国音乐人共同努力,建立对自己传统的文化自信,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唱出让全世界观众共鸣的中国声音。
(《人民日报》2017﹣01﹣13)
阅读链接一:“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著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东风破》歌词选摘)
阅读链接二:《东风破》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中国风的开山之作。用“琵琶”“枫叶”“篱笆”“古道”“荒烟漫草”等意象,营造了冷落萧条的幽境,伤感情绪油然而生。歌词巧妙地继承化用古典诗词意象而成新曲,一洗流行歌曲直白浅陋,内涵古意,雅致新颖。
(1)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如何“回归传统”。(3分)
(3)选出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本文第(1)段由“很难出现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的现象,引出论述的话题。
B.本文第(4)段从正面论述了背离传统、一味学习外国音乐的危害性。
C.本文第(6)段在前一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音乐应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诗词、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宝贵文化财富。
D.本文第(8)段“总体”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周密的文体要求。
(4)歌曲《东风破》风靡一时,深受广大歌迷喜爱。请阅读两段链接文字,运用第(7)段观点,简析《东风破》是如何“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3分)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的安好,妈的晴天
(1)小时候,我为有一个作家妈妈而自豪。每当小朋友在我面前夸耀他们的妈妈读过很多书、会讲很多故事时,我总是反驳他们说:“那有什么,你妈妈讲的那些故事都是我妈妈写的。”
(2)长大后,我却开始羡慕身边的那些女孩:妈妈手心手背、衣襟衣袖,随时都可以拉过来擦眼泪;妈妈的怀抱永远那么芬芳四溢,犹如午后的阳光,暖暖的。
(3)和妈妈在一起生活的几年,我们始终没有培养起别的母女那样亲昵温馨的氛围。我们像两颗自转星球,各自有着自己的运转轨迹,她不会时刻围着我转。
(4)我平时喜欢去学校附近的西餐厅吃饭,但是我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在那里碰见她。
(5)白色细高跟鞋,一件亮珠片连衣裙,她有说不出的优雅与高贵。看见我,她笑得眼睛都弯起来,亲昵地说:“安好,真巧,你在这里呀。”
(6)恰好,旁边有班上的同学,那个同学结巴地说:“你不是,那个,慕娉婷?”
(7)她哈哈笑起来:“不打扰了。”
(8)“天啊,慕娉婷真人比书上的照片漂亮多了。安好,你们是什么关系啊?你亲戚?”
(9)我打断她,说:“她是我妈妈。”
(10)那个女生两眼都变成了星星:“安好,你知道不知道,你妈妈的书可受欢迎了,我们家书架里有一层整整齐齐摆的都是她的书呢!”
(11)是吗?妈妈的书我只大略粗粗翻过,从来没有耐心读到结尾。我害怕看到妈妈的内心想法,却又很想知道。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女生提着裙子,小心翼翼地避开水下的石头一样。每次看,我都很失望,因为妈妈书里的主人公,从来不是我这样平凡乖巧的女生。她们凛冽而美丽,像带刺的野玫瑰。听爸爸说,妈妈年轻时就是这样子。
(12)美女作家慕娉婷是安好的妈妈,像风一样传遍了班里。我也因此被班上“公主团”青睐,成为她们中的一员。直到某天,我在洗手间听见“公主团”的谈话。“安好,可真平凡,跟她妈妈一点也不像。”“是啊,慕娉婷那么多书,没有一个主角跟安好一样,连她妈妈都不写她!”
(13)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我一直等到没有人才走出来。窗外的阳光,白色的,却没有一丝暖意。
(14)我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在薄如暗翼的青春里,即使伤害如猫爪般地轻轻落下,也会留下难以平复的伤痕。我将自己包裹在夜里,喜欢上听一档《夜玫瑰》的夜话节目,女主播的声音如暗夜里的月光一样亲切,又如羽毛一样轻柔,一片一片落在心里,让我觉得很踏实。在我鼓起勇气把心思倾诉给她之后,我仿佛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然后在她的轻声安慰下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15)有一天,我打完热线后,导播没有及时关上播音设施,那个女主播的话一字不漏地传到空气里,像一股冷风钻进我的耳朵:“真烦,都是鸡毛绿豆的事,也值得天天打电话诉说。”
(16)我的自尊就这样如花一样落了地,任人踩成泥泞。我再次将自己封闭起来,仿佛是给自己镀上了一层蜡,虽然伤害再也进不来,但是阳光也无法射入。
(17)突然有一天,那个女主播打电话来跟我道歉,并一个劲地说我有个好妈妈。因为女主播的台里请妈妈写稿子,妈妈对女主播的做法很不满,一定要女主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原来她并没有忽略我,比如她一直都知道我听的电台,不是吗?
(18)后来,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妈妈:“您笔下的少女总是特立独行、性格凛冽,这是以您的女儿为原型创作的吗?”妈妈笑笑说:“太有个性的女孩,青春总是暗伤连城。我不希望女儿这样,我想让她像任何一个平凡的女孩一样,在温暖平静的环境里长大!我小说的人物是我少年时代的缩影,因为走错过,才不希望更多的孩子走错。这才是我写作的初衷!”
(19)我再次翻开妈妈写的每一本小说,注意到了许多不曾留意过的细节,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里,我发现了我自己的影子。比如那个喜欢带绿色手表的女生,这个习惯跟我一样;那个总是喜欢在冬天里吃冰激凌的小妹,而正巧我也喜欢这么做。这些人,无一例外,和主人公比起来,她们都有着更安稳、更明媚的青春,就像我的名字,安好。
(20)原来,我的安好,就是妈妈的晴天。
(文 张星,有删节)
(1)请分析本文标题“我的安好,妈的晴天”的作用。(2分)
(2)文中“我”的情感或心理变化极为曲折,请把这个变化过程补充完整。(2分)
自豪﹣﹣ ﹣﹣失望﹣﹣受伤﹣﹣
(3)请分析本文第(13)段划线句的作用。(3分)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开头“小时候,我为有一个作家妈妈而自豪”,可以看出全文主要使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
B.本文第(3)段,写出了“我”和妈妈关系的冷落和疏离。
C.本文第(13)段,“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我”,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写出了“公主团”言语对“我”的伤害,又交待了“我”听夜话节目的原因。
D.本文第(14)段划线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青春少女脆弱敏感、易受伤害的内心世界。
(5)请分析第(15)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6)通读全文,请你分析“妈妈”慕娉婷对女儿的爱体现在哪些细节或事情上。(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