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 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 |
| C.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 | D.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 |
1922年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
| A.日本一战期间独霸中国 | B.中国政府参加一战 |
| C.德国划山东为势力范围 |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
1919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致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备忘录中曾说:“我想象不到将来有比这更能引起战争的原因了:已明确证实自己数以世界上最充沛、最强大的民族之一的德意志民族,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围,这些国家中的多数从来就没能为自己建立过稳定的政府,而每个国家中又都存在着大批吵着要与他们的祖国统一的德意志人。”劳合·乔治讲这段话的最主要目的是()
| A.警告美国不要插手欧洲事务 | B.否定美国有关民族自决的提议 |
| C.联合美国提防德国的再度崛起 | D.不要过分削弱德国 |
东汉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王充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南朝杰出的思想家范缜认为“形体存在,精神存在,形体死亡,精神消失”。两人在思想方面的共同之处是()
| A.都从理论上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 |
| B.都是针对佛教盛行提出的 |
| C.都极力反对愚民的封建神学 |
| D.都从理论上猛烈抨击了佛教 |
北朝周武帝时,“自废(指毁佛寺)已来,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已盛,东平齐国(北齐)……岂非有益。”材料表明,周武帝“灭佛”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威胁皇权 | B.寺院占用土地 |
| C.寺院与国家争夺人力、财力 | D.崇佛影响军队战斗力 |
“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卷四六《邓禹传》)此种状况的出现与当时什么选官制度有关()
| A.军功爵制 | B.世袭制 | C.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