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 B.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
①洪秀全在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②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③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②③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④ |
洪秀全主张“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两个主张的相似点是()
A.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B.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 D.土地国有和绝对平分产品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