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
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 |
乾隆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珅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二十条大罪,其中第十三条称:“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上述材料反映了
A.和珅生活腐化 | B.皇权的独尊、至高无上 |
C.和珅犯上作乱 | D.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 |
清朝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
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
明十三陵是皇家陵墓群,其以长陵(祖陵)为中心,有序地排列形成一个整体。对这种墓葬制度有影响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君主专制 |
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
C.受到历代帝王推崇的孔子为鲁国人 |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