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小说《生死轮回》中塑造了土地改革时被枪毙、在阴间里为自己喊冤的一个地主,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下列与其文学流派相似的是
以下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天四川省境内的是
A.都江堰 | B.漕渠 |
C.白渠 | D.六辅渠 |
古代统治者采取“均田”或“限田”政策的政治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
C.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 D.减轻农民负担 |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保护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赶不上法国或巴西,赶不上我们自己,不在印度之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造成这种“奇怪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商品价格昂贵 | B.中外消费观念不同 |
C.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D.中国市场没有开放 |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
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开并日益商品化 |
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洋布物美价廉 | B.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C.中国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 D.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