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光头胡哥
陆宗成
光头胡哥走进教室时,我们的眼睛亮了——确切地说,是被他颈上那颗亮晃晃的硕大的灯泡照亮的;我们的嘴张着——仿佛里面塞进了一个小灯泡。
我叫胡建伟,华东师大毕业,教语文,任咱班班主任,上课同学们叫我老师,下课可叫我胡哥。胡老师一张口声如洪钟,论调更是惊世骇俗。
上课叫老师,下课叫胡哥?我们的眼睛更亮了,我们的嘴更圆了。有的女生尖叫起来,有的男生鼓起掌来。
我们这个班,声名显赫,不是因为成绩好,而是因为纪律差,盛产活跃分子。这当然不是我们的错,要怪也只能怪学校,搞什么实验班,搞什么三六九等归类,这不是明摆着的排挤差生,伤差生的自尊吗?三个差生一台戏,难道你还指望我们头悬梁锥刺股为母校争光吗?没门。
高一两个学期,我们班就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个班主任。第一任班主任是一位年轻的男教师,雄心勃勃,妄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结果折戟沉沙,饮恨而归。第二任班主任是位中年妇女,和蔼可亲,试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结果涛声依旧,无功而返。第三任班主任是位马列太太,意欲铁腕加高压,收拾旧山河,结果怨声载道,鬼哭狼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现在上课,胡哥说。我们吃了一惊:怎么不约法三章?怎么不演讲自己的苦难史或辉煌史?
转身,挽袖,板书:《诗经》三首。
几个遒劲有力,龙飞凤舞的粉笔字雄赳赳地霸在黑板上,牢牢地拴住了我们的目光。我鬼使神差般放下了高高翘着的二郎腿——这个胡哥看来有两下子。
“诗经,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时期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大雅与小雅前呼后应,三颂声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诗经中的女子,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著,或活泼顽皮……”
古老的诗经,美丽的诗经,在胡哥抑扬顿挫的语言中复活了。什么叫如沐春风,什么叫五体投地,什么叫心向往之,我想,我们听课的感觉就是吧。这个胡哥,真牛。他的课我们认了,不由自主的,一塌糊涂的。此后,语文课纪律出奇的好,好得我们这些顽劣的男生都有点不好意思。在我们看来,一堂课没人睡觉,没人瞅窗外,没人翘二郎腿,没人绞尽脑汁抬杠,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胡哥,不简单。
一天中午,他悠然走进教室,见几个同学在大呼小叫地“打拖拉机”,输者钻桌子,于是要求加入。一同学说,别跟他们打,老师,他们几个是牌精,你必输无疑的。一同学说,不行的,老师,如果你输了,我们怎么好意思让你钻桌子呢?胡哥淡然,不打怎么知道输赢呢?来,我们改改比赛规则,三打二胜,我连续100分坐庄,如果我输了,钻班上所有的桌子,如果我赢了,你们从此不在教室打牌,如何?几个同学兴奋地说,好。看老师钻桌子那感觉自然好,那可是前无古人的啊!
结果,一场厮杀,胡哥3:0胜出,那几个同学从此谈“拖拉机”色变。
元旦将至,我们联名申请举行元旦晚会。胡哥说,晚会可以举行,但必须每个人准备一个节目,否则拉倒。我们每个人都憋着气,筹备,排练,目的只有两个:一是博得周郎(其实是胡郎)一顾;二是技压群芳,惟我独尊。
晚会很是热烈,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我们这群活跃分子可谓将激情和才智发挥到了极致。有些同学的手拍红了,有些同学的嗓子喊哑了。最后一个出场的当然是胡哥。这个伟大的拖拉机手是否押得住阵脚,大家拭目以待。说真的,我有点替他担心,拖拉机打得好,并不意味着他就拥有多少艺术细胞。
胡哥并不怯场,一袭白衣,一把红吉他,古典味十足。款款登场,掌声四起;五指轻扬,清音四荡。大家如痴如醉,不,是呆如木鸡,全忘了鼓掌。
好你个胡哥,十足一个风流才子。
班上体育特长生很多,有时候教室免不了成为练兵的场所,墙壁上免不了落些球印。一次,上语文课,胡哥指着一个球印说,有些同学是不是想通过它来证明自己的球技或者精力呢?这节课我们到操场练练,打球的人,回来写篇《打球记》;看球的人,回来写篇《观球记》。大家异口同声:好,好。体育委员站起来说,那你给我们当裁判吧。胡哥说,不,我上。
胡哥夹在众多高大的队员间,一点也不起眼,但是他前盘后带,左冲右突,既像灵活的猴子,又像勇猛的豹子,很快成为观众注目的焦点。他恰到好处的传球以及精准的投球,不时激起阵阵掌声。毫无疑问,他成了场上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人物。
从此,班上再没有出现过玩球的现象,墙上的球印也销声匿迹了。那些体育生一有空就跑到操场去练球,他们羞愧得很——堂堂体育生的风头竟被一个文弱书生抢走了,这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而我们这些文艺活跃分子,也不好意思再在教室声嘶力竭地吊嗓子或者旁若无人地哼歌了。
有一同学在学校阅览室的一本杂志上偶然看到一篇署名胡建伟的文章,马上将杂志借出,兴冲冲跑去问胡哥,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胡哥云淡风清,是的,豆腐块文章,没有任何分量的。
那同学把那篇文章复印下来,贴在班里的学习园地上。大家见了,啧啧称奇。此后,大家就多了份心眼,一旦在报刊上发现胡哥的文章,就照例复印,一一贴在学习园地上。一学期下来竟满了。
胡哥上作文课,从不讲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呼应,怎样遣词造句,他只讲感受——阅读美文的感受,自己创作的感受。有时候,他什么都不讲,他只是抱来自己多年珍藏的报刊,叫同学挑着看,然后要求大家天马行空地写一篇读后感。怪了,平时我们这些听讲评就打瞌睡写作文就头疼的,一到他的作文课居然觉得有话可写了——有时甚至还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两个学期下来,我们居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写作,学习园地上也不再是胡哥一统天下,我们也攻占了一些阵脚。胡哥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有时突然摇头晃脑地来一句:孺子可教乎?孺子可教也!
说真的,我们好象找回了点自信和班级荣誉感。谁再说我们破罐子破摔,谁再说我们班是差班、烂班,我们肯定会跟他急,胡哥也会跟他急。胡哥的口头禅是,挺起胸膛做人,俯下身子做事。他的宣言是,我的班上没有一个差生。
确实,我们没有给胡哥丢脸。我们班连续四个学期被评为“先进班级”。高考时,我们班58人中有42考上了大学,其中语文平均分全州第一。这对一个县级中学的慢班来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奇迹不是用干瘪的说教而是用独特的魅力缔造的。
光头胡哥真的是熠熠生辉了。只是,当我们走进美丽的大学校园时,胡哥也远调省城了。听说,他因为光头而被新校长狠批。我们这些散布在天南海北的学生就拼命给他写信,一方面感谢他的教诲;一方面要他挺住,千万要保住那道亮丽的风景——那道风景,曾经照亮了我们迷雾重重的前程,那道风景,可是我们记忆的天堂和福祉啊!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 干瘪( ) ② 明眸( ) ③ 憧憬( ) ④ 福祉( )
光头胡哥是我们的新班主任,他使班级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在高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请你概括一下胡哥做了哪些令我们佩服、让我们改变的事?(答出两件即可)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请你仔细阅读全文,说一说文中那两段属于插叙?有何作用?
恰当使用修辞能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文中作者善于运用修辞技巧塑造人物。本文语言丰富鲜活。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
①古老的诗经,美丽的诗经,在胡哥抑扬顿挫的语言中复活了。什么叫如沐春风,什么叫五体投地,什么叫心向往之,我想,我们听课的感觉就是吧。
②几个遒劲有力龙飞凤舞的粉笔字雄赳赳地霸在黑板上,牢牢地拴住了我们的目光。
胡哥以知识征服学生,用言行规范学生,用情操陶冶学生,践行了一位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胡哥的口头禅是,挺起胸膛做人,俯下身子做事。他的宣言是,我的班上没有一个差生。你是怎样理解“挺起胸膛做人,俯下身子做事”这两句话的意思的?
胡哥的光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曾经照亮了我们迷雾重重的前程,是我们记忆的天堂和福祉啊!我们能从这些调侃的语言中,体味到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与感激。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胡哥是个怎样的老师?
“那道风景,曾经照亮了我们迷雾重重的前程,那道风景,可是我们记忆的天堂和福祉啊!”请你品味最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课文比较突出地描写了双喜、阿发和六一公公等几个人物,试分别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双喜:
阿发:
六一公公:
揣摩下列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为什么说“踊跃”?)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不料六一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阅读《枯枝与鲜花》,完成练习。
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③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④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⑤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⑦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在第①段中,作者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1)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不超过10个字)?在第③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阅读第④⑤⑥段,填写下面的空白。
文章的这一部分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____的写法,表达了对枯树和柔藤________的生命现象的赞美。文章在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你觉得作者从枯树和鲜花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阅读语段,完成下列练习。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甲乙两段景物描写,哪段是写夜船去看戏的?哪段是写看完戏归航的?在文中找出两处依据。
两段都描写了船行很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
解释文中下面两个词语的含义。
依稀:________________夜渔:________________
简答。小说开头说“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后又写“我”受到朋友们的“嘲笑”,这矛盾吗?为什么?
在看社戏的过程中,双喜为什么要向“我”解释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从文中看,社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可小说最后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