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种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圣神。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放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 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说说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⑾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答:
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答:(1)
(2)
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答: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答: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⑾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2分)
答:

父爱的脚步一直跟在身后
马国福
① 16岁那年,六月初五晚上父亲把从牧区的布哈河里打来的干板鱼油炸后让我第二天带到集市上去卖,卖鱼所得供我交下学期学费。
②那天天气很热,集市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许多人使出浑身解数吆喝着,叫卖自己的东 西。做买卖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很少有学生。我手捧着干板鱼,木然地走着,心里涩涩的,喊不出叫卖声。想到下学期的学费还没有着落,我给自己鼓劲:胆子放大点吧,没有人会注意你的。然而张嘴却喊不出来,我用低的只有自己能听清楚的声音勉强喊出了“卖,卖”两个字。嗓子里几乎干得冒烟,“油炸干板鱼”几个字眼像刺一样卡在喉咙里就是喊不出来。
③我总以为只有最下等的人才会这样,有钱的人哪会和我父亲一样为了几十元的学费而让自己的孩子在烈日下叫卖?我无力地低头在人群中穿梭,暗暗怨恨父亲。充斥我耳目的,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跟着父母穿着光鲜的衣服,走着笑着,在集市的饭馆里吃着让人眼馋的牛排,喝着可口的饮料。我羡慕他们,我何时才能和他们一样享受富足生活的快乐和无忧呢?两相对比,心里的苦涩潮水一般汹涌翻腾,眼泪不争气地溢满眼眶,落在洗得发白的衬衫上。
④我端着盆钻进树林深处偷偷擦泪。一个老人突然走过来:“干板鱼多少钱一条?”我低声答道:“一块。” 我惊慌得头也不敢抬。我怕他看穿我那自卑的心理。“买三条吧。”我低 头给他挑了大点的鱼,接过那三元钱,我手心发烫,捏了一把汗。我翻来覆去看那三元钱,然后紧紧地紧紧地捏在手里,生怕它长翅膀飞了。
⑤这三元钱多少给了我叫卖的勇气。我镇静了片刻,走出树林。走到一个饭馆前,我问里边的人要不要干板鱼,一个正在喝啤酒的人向我挥手说:“走开,走开,乡巴佬不要打扰我们喝酒。”这话像针,狠狠地扎在我刚刚鼓起勇气的 心上。我收回脚步,迅即离开,刚出门就被另一个声音叫住了:“马国福,你在卖鱼啊,过来和我们一起吃饭吧。”天哪,竟然是我的同班女同学!我红着脸语无伦次地说:“我,我,在帮邻居暂时卖,他去办点事了。我吃过了,你们吃吧。”苦涩、心酸、虚荣、自卑像血液一样在血管里流淌,让我在她面前那么窘迫、难堪。
⑥我再也没有心思卖鱼了,低头加快脚步回家了。父亲问我卖了多少钱。我像火山一样爆发:“ 人家的孩子可以跟着父亲,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而我呢?如果你有人家父亲那样好就行了!我不用低三下四叫卖了。”我狠狠地把鱼扔在案板上。一向和善从不打骂我们的父亲举起巴掌,我低头流着泪等待他的巴掌。父亲收回了闪在空中的巴掌,无声地戴上草帽,端起鱼盆出门了。
⑦下午,父亲回来了,盆里剩了不多的几条鱼。他坐在屋檐下数着不多的钱,汗像溪流在他梯田一样的皱纹里流淌,湿透了草帽,湿透了他烂了领子的衬衫。他说:“你下学期的书钱有着落了。”我无语。父亲早已看穿了我的自卑,他说:“这有什么好丢人的?人活在世上凭本事吃饭,靠自信立身。没有钱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 个人不敢流自 己的汗,丧失生活的勇气 ”。父亲又问我:“你是不是躲进树林挥泪?是不是有个老人买了你三条鱼?是不是在一家饭店被人拒绝嘲讽后才决定回家?”
⑧我惊诧于父亲的明察秋毫。母亲告诉我,原来,父亲为了锻炼我,在我卖鱼的时候跟在我的身后,在不远的地方看着我的一举一动。更让我难以置信的是,买我鱼的那个老人是父亲的朋友,是父亲给他钱买我的鱼!原来,父爱的脚步一直跟在身后,从那以后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我为自己的无知、自卑、年少的虚荣而感到惭愧。
⑨多年后我有了不错的工作,写作上小有成绩。每月清点薪水时我总会莫名地想起那年的夏天,那年的我,那年的父亲的话。我常常想,如果不是那一年到集市上卖鱼,我会有今天的生活和成绩吗?
⑩父爱的脚步一直跟在身后,他用心良苦的脚步催生的是一条自立、自信、自强的成功之路啊!
(选自2010年6期《辽宁青年》)
1.文中的父亲具有怎样的品性?

2.请你说说题目“父爱的脚步一直跟在身后”的含义?
(1)▲
(2)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句中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我翻来覆去看那三元钱,然后紧紧地紧紧地捏在手里,生怕它长翅膀飞了。

(2)赏析句子。
他坐在屋檐下数着不多的钱,汗像溪流在他梯田一样的皱纹里流淌,湿透了草帽,湿透了他烂了领子的 衬衫。

4.我对父亲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是怎样的?
□□——伤害——□□——□□——感激
5.下列阅读理解本文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③段写有钱人家孩子的身影和欢笑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出我的又羡慕又自卑的心理。
B.第⑥段“父亲收回了闪在空中的巴掌”中加点词语表明父亲明白让孩子卖鱼一事欠妥。
C.如果把第⑦段 “这有什么好丢人的”一句句末问号改为句号,表达效果是相同的。
D.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我的活动及心理变化,暗线是父亲参与我一起卖鱼的过程。

到海底安居
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及陆地表面的拥挤,人类向海洋空间和海底发展是必然趋势。一般而言,海洋开发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资源、能源开发(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海底矿物、海浪发电、水产养殖等)、海洋空间利用(包括建海上机场、海上城市、海洋公园等)、海底利用(包括建海底电缆、海底基地等)。
②科学家们预测,未来的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随着对海底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将自由地出入海洋,甚至到海洋旅游、疗养和海底考古。到那里,海底、海面和陆地将有机地连通在一起,人们可以方便地自由往来。
③然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类能不能在海底居住,并且像在陆地上那样建起一座座海底城市。其实,在这方面,人类已经有过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④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名叫库司桃的法国人,组织了一项名为“大陆架”的海底生活实验活动。他们把一个直径 5米的圆球形水下“房屋”,送到距离海平面100米深的海底,6名实验人员在水下房屋内进行了21天的观察工作。这项实验当时惊动了世界,它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人类首次在海底生活了21天,二是征服了100米深的海底。
⑤继法国人之后,美国夏威夷海洋学院进行了水下实验室的实验。他们设计和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下房屋——两个长21米、直径2.7米的浮筒,重达700多吨。其中一个为实验舱,另一个是生活舱。这项实验由5名潜水员参加,在距离海平面159米的深处进行。5名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5天,然后跟水下实验室一起返回海面。这项实验的成功,表明人类能够在100米以下的海底生活,也说明人类有能力占领整个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并向深层海底进军。
⑥供人居住的水下房屋,除了要坚固耐用以外,还要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比如,人生活在水里,呼吸供给是个大问题。在水下房屋里,一般的压缩空气是不能供人呼吸的,必须采用经过配制的氮氧混合气体。
⑦此外还有食品供应问题。一个潜水员每天需要3500卡的热量,因此,食品应该是高蛋白的。但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肉、蛋类食品,是不能带到水下房屋里储存的,否则会污染空气。
⑧另外,在水下房屋里绝对不能使用明火加工食品。短时间内,潜水员可以吃一些罐头食品,时间长了,就得另想办法。淡水的供应也很重要。在海底房屋里生活,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是分开的,饮用水质量要高,其他生活用水量要大。
⑨海底房屋的取暖、照明包括仪器设备和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电。如何保证供电?目前,主要通过从岸上拉电缆供电、水面发电船供电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海底房屋应备有蓄电池。专家们认为,未来的海底城市,采取海浪发电是最理想的。
⑩在海底居住,有时要远离海底房屋去进行水下作业,因此,只凭体力游来游去是不现实的,如果在水下搬运工具和器材,就更需要运输工具。最理想的运输工具是“水下摩托”,这种运输工具的外形很像鱼雷,有一个流线型的前罩和外壳,推进器是尾部的螺旋桨,前段还装有水声定位仪、探照灯以及摄影器材等。
⑾为了防止在水下迷路,还要随身携带信号接收机。可是电磁波不能在水里传播,尤其无线电短波在水里会被吸收掉。为此,人们发明了一种“语言修正器”,它利用水能很好地传播声波的特点,采用水下超声波来传递信号,这样就能够在水下自由通话联络了。
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写出来。
答:
文章开头列举的3个数据中,如果需要去掉1个,你觉得去掉哪一个比较合适?为什么?
答:

第④⑤段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

请指出第⑤段中加点的“当时”一词的言外之意。
答:

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一切困难、实现美好愿望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根据本文内容,请说说科学技术在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中的重要作用。(写出3条即可)
答:

造心
毕淑敏
 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孔雀绚丽的羽毛,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造出的。白杨笔直刺向碧宇,是密集的群体和高远的阳光造出的。清香的花草和缤纷的落英,是植物吸引异性繁衍后代的本能造出的。卓尔不群坚韧顽强的性格,是秉赋的优异和生活的历练塑造出来的。
  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用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有的心是用丝绸造的,柔滑飘逸。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锋利多刺。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朴素。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疮。有的心是用尸骸造的,腐恶熏天。有的心是用眼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动如狡兔。一颗潦草的心,疏可走马。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心界假冒伪劣的次品。
  造心需要时间。少则一分一秒,多则一世一生。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未必就不玲珑。久拖不绝的谨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致。有的人,小小年纪,就竣工一颗完整坚实之心。有的人,须发皆白,还在心的地基挖土打桩。有的人,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把半成品的心扔在荒野。有的人,成百里半九十,丢下不曾结尾的工程。有的人,精雕细刻一辈子,临终还在打磨心的剔透。有的人,粗制滥造一辈子,人未远行,心已灶冷坑灰。
  ……
  造心是一项艰难漫长的工程,工期也许耗时一生。通常是父母的手,在最初心灵的模型上,留下永不消退的指纹。所以普天下为人父母者,要珍视这一份特别庄重的义务与责任。
  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文章开头写“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怎样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

用简明的话概括第四、五段的主要内容。
答:

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怎样理解文章结尾“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

作者认为“通常是父母的手,在最初心灵的模型上,留下永不消退的指纹。”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50字)
答: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1) 当我在沉闷的钟声里醒来,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冷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浅黄的花朵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和颤栗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冷冽透骨的空气。
(2) 我知道,春天来了。春天真正地来了。这来到我天井中的第一朵鲜花,以其淡雅的馨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我这一消息。春天来了,天空将因此又一次飘满缤纷的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大地将因此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
(3) 而我知道,每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抵达生命的内心。就像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那么,这朵尚未完全绽开的拘谨的鲜花,这束在清晨的凉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坎坷,怎样的风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
(4) 记得前些天,在火炉边计算春来的日子时,窗外还涌动着阴森的寒流。记得昨夜的梦中,还有不断的风雪,将我一次次急急地喊醒。而更远的一些时候,当我看到这些在漫天风雪中,瑟瑟颤抖的纤弱枝条时,还曾情不自禁地,为它们那美好而脆弱的生命担心不已。然而现在,春天却如此结实地到来了。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中了。
(5) 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变更啊!
(6) 面对着那带露浅笑的小巧面孔,我不禁想起不算太长的生命旅途中,经历的一次次艰辛和喜悦──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再起来行走时燃旺的温暖明灯……这些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些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朵最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行。对于我们平凡而卑微的生命来说,这,该是多么令人欣悦、感恩的幸福啊。
(7) 又想起去年夏天,在涪江边散步时的情形。流经我身边的这条著名河流,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壮阔。也许,只有在它历经千辛万苦,抵达遥远的嘉陵江,汇入长江以后,才会令人想起诸如伟大、雄浑之类的赞美言辞。但我知道,我清楚地知道,在更为遥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它的源头,那叫雪宝顶的冰峰间,它又是怎样一点一滴地,聚敛着自己微弱的生命。就像我知道,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在开放出令人侧目的绚丽光彩前,它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
(8) 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也许正因了那苦痛和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向往、尊崇。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而那峰顶,也只有经过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给文中的加点的字注音:
(1) 滞重() (2) 冷冽()
文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看见春天第一朵鲜花时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第一朵鲜花”的经历引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想,请概括“回想”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文中提示全文主旨的语句,再从你的积累里,写出一句与主旨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诗或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的绿意和生机让人兴奋,而更让作者深思、动容的却是春天穿越寒冷抵达的过程。就这一点,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