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第一人力资源大国。到2014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8亿人。但是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才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促进了更多科技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尊重人才”的经济学依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并就国家如何提高人才的积极性提出三点建议。
材料二: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宣布了一系列中国援助南部国家的新计划。其中包括:中国为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对最不发达国家到2030年的援助力争达到120亿美元,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国、岛国2015年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等。我国的对外援助始于1950年。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目前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主要有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三种类型。2008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吸收最不发达国家约23%的产品出口。
(3)有人对我国政府对外援助表示不理解,请你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相关知识,阐释对外援助的理论依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劳动者求职 维护主权国家的统一 个人品德 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祝福美好新生活的歌曲《吉祥三宝》大胆突破人们对歌曲艺术的心理预期,把蒙古族传统的说唱与演唱结合起。歌词简约得近似一幅雅拙的简笔画,一家三口几番设问,几对答,音乐旋律从容、节奏轻盈、演唱生活化,把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谐的抒情意蕴、蓬勃的生命活力融为一体。
材料二:杂技剧《天鹅湖》在充分运用杂技艺术顶级技巧的同时,大胆采用芭蕾舞姿,使古老的东方杂技和优美的西方芭蕾这两种分别以刚柔相对立的艺术门类,在作品中被嫁接得天衣无缝,实现了东方神韵与西方经典的完美结合,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欢迎。
(1)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别对材料一、材料二加以说明。(8分)
(2)两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6分)

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千百年,“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平崛起、建设和谐世界等理念,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这些理念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与价值认同,也彰显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国特色”的原则与取向。但这些理念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理念,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的思想。
结合以上材料,从我国和谐理念的确立分析如何正确对待和借鉴我国的传统文化。

2008年11月9日,首届“中国农民歌会”在安徽省滁州市举行,歌会主题为“歌颂改革开放、歌颂美好家园、歌颂和谐新农村”。歌会将以中国农民歌会为平台,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宣传农村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宝贵经验,宣传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宣传安徽干部群众敢想敢干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展示农村的新变化新风貌,展示中国农民的劳动创造和美好情感,展示安徽及全国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歌民风。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为什么要举办首届“中国农民歌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