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11日时事新报刊登《对于国人之大警告》一文指出,南北政府中“无一可恃之人,无一非巧取豪夺,日与吾人为仇为敌,其思想,其行事,无一能与平民政治相容”。这段材料( )
| A.表达了对南京政府和北洋军阀的强烈不满 |
| B.对五四运动的发生起到了动员作用 |
| C.体现了追求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 |
| D.反映了强烈的民族独立意识 |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
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是消极的抗倭。”这一
观点认为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
|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必须要求 |
| C.受内外形势发展影响的结果 |
|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
宋人朱或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
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
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
|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
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这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
|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 |
|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
|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帝国。在漫长的边境线
上,驻军对周围胡人严加防范或在其可能威胁到帝国安危之前就予以消灭,而在帝国内部腹
地,则是另外一番山水田园男耕女织的惬意生活。张二郎就是此时生活在江南扬州城郊的农
夫,他遇到的情况最可能是
| A.闲暇时,与妻张王氏一起用花楼机纺棉,预制过冬棉衣 |
| B.趁冬日水浅维修本村小清河畔的筒车,以备来年春耕取水 |
| C.秋后往集市贩卖新米,换得银两后往邸店兑换飞钱筹买耕牛 |
| D.耕织富裕之余为家中添购瓷器,竟无意中购得一件粉彩花瓶 |
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
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
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
路。”材料论述的是的
| A.街市 | B.坊市 | C.夜市 | D.草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