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
| 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
|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
| 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
维新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这说明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
|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
|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
|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
|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
|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
|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
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促进思想启蒙 | B.发展资本主义 |
| 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 | 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
|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