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经济发展均推动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大内(宫城)和宁门(北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
——灌圃耐得翁在南宋端平二年(1235)所著《都城纪胜》
宋人感叹曰:“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不如倚门市,此言末业贫者资也。”
——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十六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城市化进程,见下表:
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1690年—1990年)
年代 |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
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
城市人口比例(%) |
1690 |
4 |
0.21 |
8.3 |
1790 |
24 |
3.9 |
5.1 |
1820 |
61 |
9.6 |
7.2 |
1860 |
392 |
31.4 |
19.8 |
1880 |
939 |
50.2 |
28.2 |
1920 |
2722 |
105.7 |
51.2 |
1940 |
3464 |
131.7 |
56.5 |
1960 |
18088 |
178.5 |
64.7 |
1990 |
19289 |
248.7 |
61.6 |
——数据来自1992年美国《人口普查》
材料三 1949年以后,中国出现了三个阶段的城市化过程。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59年的10年。这个阶段中国城市人口从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增幅为72.58%。……第二个阶段是从1959年到1978年的近20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畸形的城市化过程。……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至今,中国出现城市化的理性和高潮期。我国政府工作中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工作上来了,乡镇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蓬勃发展,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同时带来了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和教育的高速发展。
——茹强惠《中国城市化历程及面临的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宋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什么?试结合史实说明这一特征。
(2)阅读材料二,从经济角度分析1960年前后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举1790—1920年间两次工业革命“美国发明”各一例并分析其对世界工业化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三个阶段呈现的不同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里根在他任期(1981-1989)的开始阶段,……国家正面临着一场“经济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日益迫近这场灾难的主要标志就是预算赤字估计要扩大,利息率暴涨和通货膨胀的再度加速。……竞选运动已经把里根方案的基本内容展示如下:
1.大幅度减税。个人所得税每年削减10%,共削减3年。此外,大幅度降低企业投资所得税。
2.大力压缩计划中的非国防开支。
3.减缓和稳定货币增长速度,促使通货膨胀下降。
4.大大减少政府管制。
还有两条没有包括在里根经济政策通常的四根支柱之内,但是,它们是方案的重要部分或制约因素:
5.大力扩充国防开支。
6.在几年内,使联邦预算达到平衡。 ——《美国总统经济史》
材料二在这场危机中,政府不是解决方案,政府就是问题所在。
——第40任美国总统里根(1981-198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方案”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里根对经济危机认识的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起明代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晚明社会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特点的主要区别。根据材料,指出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春秋战国时期,领主的封邑大都被国君收去,封邑中的农奴,有的转化为地主的佃农,其余的则成为国君的佃农,这类农民在当时数量是较多的。《孟子》中载,小农一般都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养八口之家”。
地主经济在战国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领主经济仍未绝迹,《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公作”是指农奴共耕公田。由于领主经济已成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领主也感到农奴“公作”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从影响方面来看,l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l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诚然,耶稣会士传入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西方科学,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一小撮儿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走向近代所体现的特点及积极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3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怎么能责怪曼彻斯特呢?我们穿着曼彻斯特的衣服,所以曼彻斯特才生产它们。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二自治是一座伟大的机构,……但中心始终是纺纱车,所有活动都要围绕它旋转。
——止默《甘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认为印度贫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材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认为印度实现自治的中心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为实现印度自治采取的斗争对策和形式。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斗争形式和目标两个方面,谈谈你对甘地的看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