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捷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下图为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注:下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回答下列问题。广东人口分布
A.东部多数市县人口级别显著提高 | B.西部多数市县人口级别显著提高 |
C.东部人口较稀,西部人口较密 | D.全省人口分布较均衡 |
广东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迁入量大 |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
C.大学数量迅猛增长 | D.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
广东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龄化 |
B.社会负担加重,经济发展减速 |
C.城市化发展迅速,交通、住房压力减轻 |
D.由粮食基地转化为粮食调入区 |
读福建省某山区县1960~1990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回答1~2题。
年份 |
森林覆 盖率(%) |
耕地面 积(km2) |
年降水 量(mm) |
气温年 较差(℃) |
河水含 沙量(%) |
粮食总产 量(万吨) |
人口 (万人) |
1960 |
39.7 |
100.6 |
1560 |
18 |
1.3 |
9.9 |
41.5 |
1990 |
20 |
132.8 |
1080 |
25 |
3.8 |
12.5 |
62.8 |
从1960年至1990年,下列各项统计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森林覆盖率 | B.河流含沙量 | C.人均耕地面积 | D.人均粮食产量 |
造成该地30年中粮食单产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科技发展 | B.人口增长加快 |
C.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 | D.耕地面积增加 |
下图中,左图是“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右图表示四个地区的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据此回答1—2题。左图中,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b和c | B.d和e | C.c和e | D.r和s |
右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与左图中相应的气候类型分布匹配正确的是
A.①—s | B.②—d | C.③—t | D.④—e |
下图是某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110°E、 40°N)、乙(115°E、40°N)是近地面的两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该地天气系统附近气压分布描述正确的是(图中黑箭头代表当地风向)
甲、乙两地附近天气系统表达合理的是
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可能是
A.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大 |
B.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多日阴雨不开 |
C.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日阴雨不开 |
D.甲地和乙地都是晴朗少云,但是甲地气温更低 |
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回答1—3题。此时,图示半球的节气可能是
A.春分 | B.夏至 | C.秋分 | D.冬至 |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图中的高气压带是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 B.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 D.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
读四幅气压分布图,回答1—2题如果四图都位于北半球,a、b、c、d四地风向分别是
A.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南风 |
B.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 |
C.东南风、西南风、东北风、西北风 |
D.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
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A.a | B.b | C.c | 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