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五年,策薨,权统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分此二人,各置一方,大事可定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舍:房舍。 |
| B.欲假涂东归假路:借路。 |
| C.公军败退,引次江北次:驻扎。 |
| D.瑜还江陵为行装为:整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大事可定也吾其还也 |
| B.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 C.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 D.初瑜见友于策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瑜年轻之时就誉满吴中,他和孙策从一开始关系就很好,二十四岁时就被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 |
| B.周瑜在统领事务之后被委以重任,在赤壁之战中他和程普被孙权派遣与刘备在一起合力迎战曹操。 |
| C.周瑜精于分析对手,懂得调整策略。他请求孙权用美人古玩等物来麻痹刘备,将关羽、张飞分开。 |
| D.周瑜为人心胸开阔,做事待人很注重礼节,能很好处理和所有人的交往,却英年早逝,病逝于途中。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
(2)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3)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
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注,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②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
| B.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事:治理 |
| C.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举:全部 |
| D.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厌:满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②莫如唐昭宗之世 |
| B.①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②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
| C.①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②然皆乱亡其国 |
| D.①惟君子则有之②君子则不然 |
以下句子中,全都符合君子之朋兴国这一思想的一组是()
①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③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④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⑤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⑥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
| A.②③④ | B.①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
| B.接着作者从本质上对小人无朋作了深入剖析,小人之朋虽然从利出发,但他们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 |
| C.作者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作者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
| D.文章交相运用转折句和排比句,使句式长短相问,错落有致,行文时徐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译文:
(2)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共8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
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夫子哂之哂:笑 |
| B.以俟君子俟:等待 |
| 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 |
| D.吾与点也与:赞成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如会同,端章甫 |
| B.风乎舞雩,咏而归 |
| C.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
| D.且硕茂,早实以蕃 |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
| 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 |
| C.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
| 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着墨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 对学生十分了解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
译文: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治长》)
子夏②曰:“贤贤③易色④;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注】①邑:村子。②子夏:孔子的学生。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
| 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备忠信的优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 |
| 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 |
| 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
(2)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
言文,完成6—9题(15分,6—8题各3分,第9题6分)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还走还:转身 |
| B.然尤惮周昌惮:怕 |
| C.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万岁:对君王的敬称 |
| D.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 置:安排 |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周昌:“周昌,木强人也。”意思是说周昌是一个像木石一样刚直、倔强的人。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周昌“刚直、倔强”的一项是()
①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
也。”②周昌廷争之强
③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④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
⑤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 A.①②⑥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昌早年追随刘邦参加推翻强秦的斗争,屡立战功,官职也因此一再升迁。其为人刚强.敢于直言,包括皇帝、大臣在内,人人都敬畏他。 |
| B.司马迁通过描写刘邦骑在周昌的脖子上和周昌挺直脖子骂皇帝的动作,鲜明地表现了周昌耿直、倔强的性格。 |
| C.周昌的刚强、正直可谓人所共知,人人敬畏,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结果,反而受到排挤,就连原先感激他的吕后,也对他百般刁难和迫害。 |
| D.用“期……期……”的口吃声来描写周昌反对另立太子,以表现他的憨直和因愤怒而口齿不清的特点,司马迁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2)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 尽心上》)
【注】①难为水:难以被其他水所吸引。②观其澜:观看它壮阔的波澜。③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太阳月亮有光辉,连一个小缝隙都可以照到。④盈科:把坑坑洼洼填满。⑤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登上东山和泰山,就改变了对鲁国和天下的看法,可见站在什么高度就会什么看法。 |
| B.圣人的言论远远超过一般的学问,因而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言论所吸引了。 |
| C.孟子以太阳和月亮为喻,说明圣人的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以及周围的每一个人。 |
| D.孟子以为,事物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一定的境界,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学习道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