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报:回复 |
B.不以官随其爱爱:喜欢的人 |
C.擢之乎宾客之中擢:提拔 |
D.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寐:睡觉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察能而授官者人不知而不愠 |
B.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亦犹今之视昔 |
C.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其若是,孰能御之 |
D.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其孰能讥之乎?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后宏、吴等党与闻伋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骆驿不绝。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赏赐车马衣服什物。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帝纳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匈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谷,以充其家,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选自范晔《后汉书•郭伋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平间辟大司空府辟:征召。 |
B.难卒以力制卒:最后。 |
C.不期俱降,骆驿不绝期:约定。 |
D.当简天下贤俊简:选拔。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伋为政才能智慧内容的一组是
①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②示以信赏,纠戮渠帅
③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④悉遣归附农
⑤常严烽候,明购赏⑥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A.①②③ | B.①⑤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伋一生仕宦多朝。他在哀帝、平帝时做过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时被征拜为左冯翊;世祖时,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等。 |
B.郭伋为政善于治理。他使离乱后的渔阳盗贼销散,匈奴远迹,民得安业;他不战而屈人之兵,使颍川盗贼数百人皆束手来降。 |
C.郭伋为人讲究诚信。他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这就是郭伋做人的原则。 |
D.郭伋深受信任倚重。他曾被征拜左冯翊,治理混乱不堪的三辅,也曾得到皇帝慰劳,还曾被皇太子召见,赏赐车马衣服什物。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
(2)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选择12分,翻译8分,共20分)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①,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②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③,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④!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 ①握齱:同“龌龊”,指器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同乡。③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徇:攻占,夺取 |
B.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下:归附 |
C.郦生曰:“弟言之。”弟:小弟 |
D.不宜倨见长者倨:傲慢无礼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B.①郦生乃深自藏匿 ②凡三往,乃见 |
C.①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②素善留侯张良 |
D.①延郦生上坐,谢之 |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郦生“狂”的一组是 ( )
然县中贤豪不敢役 ②郦生乃深自藏匿 ③郦生入,则长揖不拜 ④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
倨见长者 ⑤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③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郦食其虽然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 主要因为他放荡不羁,是一位出了名的“狂生”。 |
B.郦生虽然穷困潦倒,很不得意,但是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 开明的君主沛公后,就自然地得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
C.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叉开双腿坐着,以这种姿势见宾客,是一种不礼貌的态度,这个细节体 现出沛公的“慢而易人”,也和下文礼遇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D.郦生出语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道歉,而且主动问计,并立即采 |
纳了夺取陈留郡的意见,由此也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共8分)
(1)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2)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9分,翻译6分,共15分)
苏 和
闽广奸商,惯习通番。每一舶推豪富者为主,中载重货,余各以己资市物往,牟利恒百余倍。
有苏和,本微,不能置贵重物,见福橘每百价五分,遂多市之。至泊处,用碟数十,各盛四橘,布舶面上。夷人登舟,竞取而食;食竞后,取置袖中,每碟酬银钱一文。苏意嫌少,夷复增一文。计所得殆万钱。每钱重一钱余,盖已千金矣。
舟归遇风,泊山岛下。随众登陆,闲行至山坳,见草丛中有龟壳如小舟,长丈许。苏心动,倩人舁至舶。众大笑,谓:“安用此枯骨为?”苏不顾,日夕坐卧其内。
及抵岸,主人出速客,置酒聚会。苏摈居末席。明晨,主人发单,令诸商各疏其货。明珠翠羽,犀象瑶珍,种种异品,炫耀夺目。苏愧怯,逊谢曰:“货微不足录也。”主人按单细观毕,曰:“店有识宝胡,夜来望船中,奇光烛天,意必载希世异宝。今胡寥寥乃尔?岂诸君故秘之耶?”众谢无有,主人询诘再三,众谢如初。
主遂携胡同众登舶,逐舱验阅,至舟尾,得龟壳,惊曰:“此大宝也,胡埋没于此?”即命人抬至店,藏密室中。更设盛筵,延苏置上席,且谢曰:“君怀宝不炫,致令轻亵,幸勿见罪!”向者大贾,悉列其下。众益不测。酒阑,主请值,苏见其郑重,漫答曰:“一万。”主曰:“市中无戏言,幸以实告!”苏嗫嚅。旁有黠者,更之曰:“三万。”主视苏尚泯没,坚询之。谩曰:“五万足矣!”胡商得定价,喜甚,约次日交银。尽醉而散。
凌晨,已具银置堂中,如数交足,抬龟壳去,鼓舞不胜。众骇异,请于主曰:“交易已成,决无悔理。第未审枯骨何异,而酬直若斯?”胡笑曰:“尔辈自不识尔。此鼂龙遗蜕,非龟壳也。背有九节,各藏一珠,小者径寸,大者倍焉,光可照乘。每颗酬镒万,所酬未及一珠之半也!”众犹未信。胡遂求良工,剖其首节,得珠,果如所言,众始惊服。
苏持银归,坐拟陶朱,不复航海矣。
(选自周叔懋《泾林续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倩人舁至舶舁:抬 |
B.主人出速客速:招致 |
C.令诸商各疏其货 疏:逐条开列 |
D.幸勿见罪见: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苏和的龟壳是宝物的一组是()
①苏不顾,日夕坐卧其内②更设盛筵,延苏置上席③市中无戏言,幸以实告! ④主视苏尚泯没,坚询之⑤旁有黠者,更之曰:“三万。” ⑥胡商得定价,喜甚,约次日交银。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和是一个小商人,他本钱小,只能买些价格低廉的橘子到海外贩卖。后来,他得到一个像小船般大的龟壳,没想到是个宝物,后卖了五万两银子,一下子便成了富翁。 |
B.和苏和同船的人,虽然比苏和有钱,能够从海外买回明珠、翠羽、犀角、象牙、美玉等,但他们和苏和一样都不识货,对胡商破大价钱购买龟壳都感到不可思议。 |
C.购买龟壳的商店主人,是个非同一般的大富商,他富裕到能够收购整船的货物,不仅如此,在常人看来,五万两银子已经是天文数字,他照样拿得出。 |
D.收购海货的商店主人虽然以钱取人,谁最有钱谁就可以在他举办的宴会上坐上席,但他讲诚信,心地善良,重视使用人才,这是他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所得殆万钱。每钱重一钱余,盖已千金矣。
(2)第未审枯骨何异,而酬直若斯?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每小题2分,共10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
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 B.是寡人之过也 |
C.邻之厚,君之薄也 | D.何陋之有 |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⑤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 |
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