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9年)
材料三 “一国两制”构想中的战略原则是:争取港、澳、台地区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之内,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两制”构想中的策略原则是:在统一的国家内部,实行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允许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只要这些差异不损害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振兴,都允许存在。
—— 王淑强《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 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 又有哪些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实施“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前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关于西方为何主宰世界的问题,“长期注定”理论的观点是,自从史前时期,某一关键因素使得东西方判然有别。其中以马克思的版本最为重要,影响力也最大。19世纪40年代为《纽约每日论坛报》中国问题专栏撰稿的马克思指出,政治才是确立西方主宰地位的真正因素。他认为,数千年来,东方国家是如此的集权和强大,以至于阻遏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古代的欧洲从封建主义进化到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又带来了共产主义,而东方却滞留在君主专制阶段,无法走上与西方一样的进步道路。
———《西方将主宰多久》,【美】伊恩•莫里斯著
评价材料中关于西方为何主宰世界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人类社会在流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1人才流动
据统计,从秦武王(秦孝公之孙)到秦王赢政,秦国先后任命21人为丞相。其中来自秦国的1人,来自楚国的7人,来自魏国的3人,来自齐国、赵国、燕国的各1人,另有7人不明国籍。
主题2城乡流动
15世纪晚期,英国失地农民纷纷涌入城市。1563年,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没有书面许可的情况下离开其住地,否则将被逮捕和遣送。1795年,英国颁布《贫民迁移法》,允许居民在规定的教区内迁移。1846年,英国修改《贫民迁移法》,禁止对在某一教区居住5年以上者遣返原籍。至此,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政策名存实亡。
主题3资金流动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1953~1957 |
1958~1962 |
1963~1965 |
|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
38.7 |
54.9 |
48 |
流人农业的资金(%) |
7.6 |
11.4 |
18.4 |
流入其它部门的资金(%) |
53.7 |
33.7 |
33.6 |
(1)根据主题1的材料,概括秦国丞相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根据主题2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主题3的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从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域的原因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人才和资金的合理流动,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一合理流动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英国最早确立了宪政,以议会改革为标志的民主进程却历经了两个多世纪,最终实现了其宪政的高度民主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足,就是代表权的不平等。……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是宪政自由的根基,也是合法政府的根基,没有它,政府等同于暴君。……因此,凡是热爱祖国,感激“光荣革命”的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精诚团结,努力使之得到改革。
——[英]理查德·普赖斯《关于爱国的演说》(1789年11月)
材料二 (根据1832年议会改革法)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取消市镇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000——4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这些议席(重新)分配情况为:……另将65席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 个中等城市各得1 席。……1833年,新议会法实行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结果表明:总人口超过1044万的英国各郡选区选出了189名议员,而人口只有581.6万的城镇选区却选出了364名议员。……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人,全部或部分代表地主利益的议员共有444人。
——张怀印《十九世纪英国宪政改革研究》
材料三 《1867年人民代表制度法案》规定:有一定资产的成年男子(21岁)获得选举权。
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191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1948年《人民代表法》取消了1918、1928年两法中关于有产者投票权的限定。
1969年《人民代表法》规定十八岁以上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光荣革命”的不满及其要求。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下院议席调整的主要依据,并分析1833年英国下院议员来源变化的主要原因。它有没有完全解决普赖斯的不满?为什么?
(3)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下院代表权在19——20世纪呈现的变化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英国宪政演变的特点,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
阅读材料
材料一伏尔泰认为,…… (中国的)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②,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材料二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材料三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通过各种渠道与在华传教士建立了通信联系的欧洲学者中,最有名的便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另一位与传教士有很多交往的学者,是法国人弗雷莱。
——以上材料均摘自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①
注:①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年)。
②“哲学家”,在18世纪的法语中,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
材料四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年代 |
科技发明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
项目数 |
百分比 |
项目数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
公元1001--1500 |
67 |
38 |
57% |
29 |
43% |
||
公元1501--1840 |
427 |
19 |
4% |
453 |
96% |
||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君主制的看法及其各自的理由。
(2)结合清朝17、18世纪时期的有关历史,简要说明你同意伏尔泰或孟德斯鸠看法的理由。(任意选择其一回答即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看法不同的原因。
(4)材料四的数据直接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列举一两件史实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