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国情,建我家乡。
2015年6月5日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6月25日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7月11日是第25个“世界人口日”。为加大对人口、资源、环境的联合宣传力度,某市教育局决定举行国策宣传进校园活动,使师生对我国的国情国策有个大致了解,并增强师生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
志志所在学校为贯彻教育局的决定,要求每班相应制作一个宣传网站,现邀请你参与:
【正视现实】(1)请你把知道的关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通过专题网页与广大网民共享。(两方面以上)
【齐抓共管】(2)网站正在征集解决上述严峻问题的建议,请将你的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挂在专题网页上。(温馨提示:从国家和你的角度)
【落实行动】(3)网站正在开展“家乡环境问题”大讨论,请你列出一项备受家乡人民关注的环境问题,写出其危害,并提出一条相应的解决方法(具体措施或具体行动)。
辨析题
材料一:2010年7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强国必先强教,应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材料二:在高新技术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左右。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国对外经济的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
(1)材料一体现了党和政府在落实什么战略?
(2)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3)针对材料二你为如何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建议?(至少四点,4分)
材料一:2012年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从宣布获奖那一刻起,海内外瞬间掀起了“莫言热”,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这也成为加快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契机。
材料二:张学记,十八大代表,一位回国效力的高校学者,他潜心投入生物化学传感器件的研发,成为国际知名专家,并因管理能力突出获任跨国公司高管,事业处于“黄金期”却毅然回国,面对不解和责难他铿
(1)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2)一句“报效祖国需要理由吗”体现了张学记的什么精神。请问这种精神有什么作用?
材料一: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座谈会2013年9月1日在乌鲁木齐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潮、张春贤出席并讲话。李源潮指出,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实施西部计划,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材料二:2013年9月24日,拉日铁路雅鲁藏布江一号特大桥铺轨,首次实现铁路横跨雅鲁藏布江。据悉,拉日铁路为国家I级铁路,全长253公里,列车运行时速将不低于120公里,预计2014年投入运营。
材料三:动人的歌儿唱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一场充满新疆少数民族风情的晚会拉开帷幕。2013年10月15日晚,福清侨中新疆楼清真食堂和融侨楼四层多媒体大教室张灯结彩,欢声笑语,新疆班师生在这里欢度他们的传统佳节——古尔邦节。
(1)三个材料共同反映我国已经建立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2)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我们能实现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三点,3分)
(3)为了使不同民族的同学和睦相处,你能否给我们的同学提些建议?
材料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序言中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材料二:2013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上述材料中体现了我国的什么发展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有什么现实意义?
(2)请你谈谈对“强国必先强教”的理解。
(3)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你应该怎么做?(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