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的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借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B.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令3000-5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
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我们的悬疑。
近日,有消息称,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运用DNA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古蜀人人骨。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是否能够被探明?古蜀人之谜能否因此揭开?
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将信将疑。整个古蜀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考古发现,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距今约3700年一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存在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聚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
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江章华分析认为:在大约800年中,宝墩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足以维持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没有改变的迫切需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土地也因消耗而变得贫瘠,当无法承载宝墩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便不得不离别故土,另觅一块富饶之地重建家因。
“如果不是特别紧迫与特殊的原因,或许宝墩人将会继续着他们平静的日子。然而,在距今3700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考古证实,一股外力冲破了这种沉寂,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
据江章华介绍,所说的“新的历史时期”,始于约3700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进入成都平原。这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因此发生巨变,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我国考古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发现便发生在这里。1986年夏天,震惊世界的两个埋藏坑被发现,出土文物近2000件之多,包括了各种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尽管学术界对于两个坑的年代与性质尚存争议,然而,文物所折射出来的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已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繁荣数百载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时化为废墟。“考古发现,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甩龟甲占卜的习俗也是三星堆没有的现象。”江章华说。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三星堆都城为何被废弃?是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还是政局变化?
对文中加点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蜀文明”包括“新石器文化”和“宝墩文化”。
B.“新的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文化”融合成“三星堆文化”。
C.“新的文化”就是“三星堆文化”。
D.“成都平原文化”就是“新石器文化”。

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运用DNA技术分析古蜀人人骨有可能解答古蜀人的人种构成和种族结构。
B.千百年来,考古学家们一直试图破解古蜀人和古蜀文明带给人类的谜团。
C.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等传说既有神秘的一面又有历史真实的一面。
D.三星堆文化产生于距今37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的文化已经比较发达。

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的古蜀人的迁居规律证明他们在不断地进行周期性的生存选择。
B.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诞生较为发达的宝墩文化,证明地理因素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C.成都平原分布着的带有夯筑城墙聚落的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标明宝墩文化的发达程度。
D.文化创新、社会变革和政局变化等诸多因素使三星堆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锐
①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②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③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④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呜?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⑤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⑦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⑧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有删改)
作者为什么说“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结合前三段,简要回答。

解释画线句子“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在文中的含义。

文中第4段写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

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在文中含义是什么?文章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 画 同 源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对于书画同源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其关注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源”字作何理解。
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人们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作为最古老的文字种类,甲骨文无疑是从最原始的图画发展成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记事符号,而这些字除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这些图画文字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而作为文字先祖的图画自是毫无疑问的成为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独具东方气韵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石了。
对书画同源的 “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出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苏东坡就曾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故而绘画艺术中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的写意画,无论写意山水也好,还是写意花鸟也罢,就是以贵在得其神髓而为世人所推崇;若画不能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已,不能称之为画了。而书法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笔划、间架、章法来表达意境,必须“得意而忘象”方可谓佳作。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文字、图画都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直抒胸臆的桥梁,成为人们宣泄感情的工具。而书法与绘画艺术更是因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他们不再是死的作品,而成为其作者活的人生写照,成为了有“心”之物。 以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例,其画竹,除了尽现竹清冷含蕴的神髓之美,也赋予其笔下的竹一颗心,将自己的品性与竹子重叠在了一起;其写字,也是同样将人生之感悟融入其中,所以“难得糊涂”才成为其书法的名篇。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书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记录的工具性特点将会越来越淡化。
B.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使中国画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
C.中国书画追求抒情艺术意境,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达到“遗貌取神”“得意而忘象”的佳境。
D.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艺术史的基本理论,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种类,它除了具有象形和指事功能外,也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是属于图画文字。
B.中国的绘画艺术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故中国画具有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具有抽象之美。
C.中国写意山水和写意花鸟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它借助水墨、淡彩等来表现绘画内容的神韵而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借助文字抽象的形来表达意境,郑板桥据此书写的 “难得糊涂”,才成为书法中的名篇。

“书画同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出概括。(每条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朗树
蔡勋建
世上有些树没有学名,查不到它的科属和生平资料。朗树就属此类。书上找不到它,朗树是它的音译,可它的确曾经蓬蓬勃勃生长在民间,父老乡亲们都叫它朗树。是说它开朗、明朗,还是硬朗?或许取后者义居多。
祖母还叫它“久经树”、“救命树”。意思很明确,前者是说它经得起折腾,生命力特强,后者说它有恩于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三年困难”时期,它的确救过许多人的命。我想,大概它相当于北方的榆树吧,它的嫩叶和树皮也能食用。
朗树是湘北山中的一种野生树,小树如灌木,一丛丛,密不透风;大树成乔木,一株株,参天蔽日。朗树多枝条,其形状驼背拐脑,弯弯曲曲,疤疤结结,仿佛得过小儿麻痹后遗症。叶互生呈卵形,很浓密,背面不光滑,边缘有锯齿,扎手。小树表皮青色,如未熟的山梨,大树则斑驳陆离,若老人一脸的寿斑。
“大跃进”那时候,生产队办食堂,人人吃钵儿饭,家家不准生火,户户不能冒烟,年幼正长身体的大哥和我饿得肚子贴上脊梁骨。饥不择食。办法总是在人没办法时产生,大哥带我和村里的小伢仔们下田捉泥鳅抓青蛙跑到老远“烧野火”——用一只破瓦罐,在田埂上煮食。祖母则去山里剥来朗树皮,刮去外皮,洗净,切碎,然后用石磨磨成黏糊糊的浆,再做成粑粑,午夜夜深人静时,再偷偷摸摸地生火蒸熟。小时候,我们叫它朗树粑粑。后来很多人发现了这个秘密,纷纷进山剥朗树皮,没有多久,那些朗树竟被剥个精光,像一个个赤身裸体的汉子。说来也怪,那朗树只要还有一丝一缕的皮连着,它都不得死,这也许是它又叫“久经树”的由来。可毕竟打它主意的人太多太多,而且是不停地刀砍斧劈,生剜活剥,真是把它们害得太苦了。
好多年后,我再也没见过朗树。为寻朗树,我曾去过胜峰林场,可惜偌大一个国营林场,如今却很难找到一根朗树。林场几十座山头,几万亩林子,多是从外引进的松、杉、竹和檫树、栎树等一些阔叶树,最终在一老林农的屋后觅到一根朗树。那是一根幸存的老树,年逾百岁。终于没弄清它的学名、科属,年轻的林业科班出生的场长说,这树他认得又不认得,了解得太少,他还得回家翻书,仔细地查查。
朗树越来越稀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木质不适合做家具,只能当柴火,樵夫们进山一柄斧子一根扦担,出山满满当当两捆柴薪,少不了它厕身其中。这使它们生存下去都难,遑论繁衍。然而,我还是在城里见到了久违的朗树。先是在县书法协会赵主席的家里与它邂逅,它居然作为盆景出现在他的阳台上。赵老利用它虬曲的树干,刻意展示一种丑陋美。这株朗树很小,不足一米高,树根部竖一个写有“无盐”二字的小牌,主人将它比作齐国丑女钟离春。那是个貌丑德懿的女人。它被置于一个高处,很打眼,而且傲视群芳,那些名贵的玫瑰、牡丹、茉莉、月季,一起仰望着它。
再是在河东居民区,我见到一株大朗树,高达二十余米,枝繁叶茂,重重叠叠,密密匝匝。房东牛老倌怪怪的,随子女进城居住二十余年,就守着一棵树。搬家那年,他在乡下屋前屋后的柑橘、石榴树很多,一根也不携带,唯独去后山挖了一根年轻的朗树。如今这朗树高高大大地长在他家院内,牛老倌像保护国家级濒临绝迹的珍贵树种一样,拦腰在树干上钉了一块木牌,上书:救命树。老牛家特级保护珍贵树种。某年某月某日立。他说朗树不但救过许多人的命,也治过很多人的病,遇上长疖生疮、无名肿毒什么的,只要割它一块皮,捣碎嚼烂,往患处一敷,三两天准好。
牛老倌很骨感,面目黧黑,精精瘦瘦。短衣短裤外裸露褐色胳膊,腿上也疤痕累累,像一株朗树。那些如朗树一样的山里汉子,一身朗树结一样多的疤瘤,镰刀斫的,斧头砍的,蚂蟥叮的,蚊虫咬的,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可就是这些满身疖疖疤疤的泥腿杆子养活了成群的子女,改变着世界。感恩,是世俗人生的起码要求,朗树融入进牛老倌生命并成为他的血肉。他念念不忘朗树,他手抚朗树结,说要感恩朗树一辈子,他人在,树便在,人不在,树也要在。我仿佛从牛老倌情有独钟的眼神里感到,朗树成为一种神灵,它的绿色深深蕴涵着神圣、慰藉与希望,远远不止是植物学意义上的一种宗教……
世上有多少种树,有多少棵树?我不清楚。可我感到有些树长在人的心里。
  (《散文海外版》2010年第一期,有删节)
文章的第三段在中有什么作用?
“朗树越来越稀少”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作者两次见到生长在家园中的朗树,分别表达了两位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联系全文,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莓手机为何遭封杀
马晓伟
所谓黑莓手机(Blackberry),是指由加拿大Reserach In Motion,简称RIM公司推出的一种无线手持邮件解决终端设备。
黑莓手机因其外观使用了标准的QWERTY英文键盘,看起来像是草莓表面的一粒粒种子,所以得名“黑莓”;同时,该设备在后期的产品中,也加入了手机的功能,所以国内普遍称之为“黑莓手机”。
众所周知,黑莓手机是当今世上最时髦的通讯工具之一。就火热程度而言,与苹果iphone不分上下。
黑莓之所以如此广受追捧,在于其卓越的通讯加密功能。作为全球安全系数最高的一款手机,黑莓在智能手机领域,无出其右者。黑莓制造商——加拿大RIM公司,使用内部加密的网络系统,将数据发送至海外服务器,从而完成即时消息传送、电子邮件和网页浏览等服务。这种独特的通信原理,是黑莓与其它手机最大的区别所在。
由此,信息加密技术是黑莓唯吾独有的亮点,也是它最大的卖点。在商界和政坛,它拥有无数忠实用户。在众多国际经济论坛上,来自全球的智慧精英汇聚一堂,他们几乎都是人手一台黑莓。更值一提的是,黑莓还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掌心里的宠儿。
但在2010年下半年,却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沙特、阿联酋、黎巴嫩等国政府下了一道封杀令:严禁国人使用黑莓手机,违者将被处以罚款甚至监禁。紧接着,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也宣布了类似公告。一时间,黑莓被卷入了一场“封杀门”。
一部引领风骚、融合世界顶尖科技的手机,为何惨遭封杀?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对此,RIM公司CEO吉姆·巴尔西耶也百思不得其解。他急得团团转,“莫非是公关基础没打好?抑或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得罪了某些利益集团?还是……”一连串的疑问纠结在他的心头。
为了弄清真相,巴尔西耶不惜重金,派人打通黎巴嫩等国安全部。两天后,终于搞清了个中缘由。原来,由于黑莓手机信息传输的高度保密性,导致政府无法监控用户的行为,从而构成了潜在的国家安全隐忧。从不少破获的国家安全案件可知,黑莓是许多国际间谍、恐怖组织的必备工具,如2008年发生的孟买恐怖袭击中,恐怖分子就是利用黑莓手机策划了此次行动。有鉴于此,各国政府果断下令封杀黑莓手机。
真相终于水落石出。明白原委后,巴尔西耶忿忿不平地怨道:“沉睡的上帝啊,难道优秀也是一种错?”对于这个问题,无需任何辩言,现实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巴尔西耶不得不低下了头,思考下一步的应对策略…… “封杀门”事件着实给了RIM公司重重一击,直至目前,其仍苦陷于此,不得自拔。
(选自《读者》2011.9期有改动)
下列关于“黑莓手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黑莓手机是当今最时髦、最火热、最先进的一款智能手机。
B.黑莓手机有着卓越的通讯加密功能,它是全球最安全的手机。
C.黑莓手机有一套独特的通信原理,它使用内部加密网络系统,将数据发送至海外服务器,从而完成消息传送、电子邮件等服务。
D.因为它有独特的信息加密技术,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是它的粉丝。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不管是黑莓手机,还是苹果的iphone,因其卓越的性能受到了人们的热捧。
B.一向以绝佳的保密安全性而著称的黑莓手机,这次恰恰因为国家安全问题面临多国政府的拒用和封杀。
C.沙特、阿联酋、黎巴嫩等国政府封杀黑莓手机,是由于他们国家的恐怖组织利用黑莓手机实施了恐怖活动。
D.黑莓手机实际上是一种无线手持邮件解决终端设备,因后来加入了手机功能,故称为“手机”。

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黑莓手机遭遇封杀,由此可见保密性过于良好的手机将逐步退出市场,无人敢问津。
B.从黑莓手机的遭遇中,我们认识到国家的利益永远高于商业利益。
C.黑莓手机因其潜在的国家安全隐患,注定这款手机只能成为个别领导人使用的产品,它无法走近大众消费。
D.黑莓手机要想走出困境,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其先进技术帮助各国政府监控用户的行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