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在乡下
莫泊桑
两所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离着一座有海滨浴场的小城市不很远。两个庄稼汉为了养活他们的孩子,终年辛辛苦苦地在肥沃的土地上劳动。两家各有四个孩子。从早到晚这一帮孩子聚在贴近的两家门口玩耍。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勉强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完全分不出来。两所房子中头一所住的是蒂瓦什夫妇,另外一所住的是瓦兰夫妇,他们有一个女孩和三个男孩。
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对大家来说就跟吃酒席一样丰盛;这天父亲会留在饭桌上,迟迟不肯离开,一遍遍地说:“我不反对每天都这么吃。”
八月里的一天下午,有一辆轻便马车突然停在两所茅屋前面,一个亲自赶车的年轻女人对身边的先生说:“啊!亨利,你看这堆孩子!他们像这样在尘土里打滚,有多么可爱!……我多么希望我也能有一个,顶小的那个。”她说着从车上跳下来,向孩子们跑过去,抓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间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把他抱起来,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儿、沾满泥土的黄金色鬈发和为了躲开她讨厌的爱抚而不停挥动的小手。
后来她登上马车走,嗒嗒嗒赶着马儿走了。但是下个星期她又来了。她也坐在地上,像个孩子似的跟他们一起玩耍。她的丈夫耐心地坐在轻便马车里等待。她又来了一次,和那个孩子的父母认识了。以后每天都来,口袋里总是装着糖果和零钱。她叫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
一天早上,来了以后,她的丈夫跟她一起下车,径直走进了乡下人的茅屋。……那个年轻女人用发抖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开始说:“我好心的人们,我想把你们的……你们的顶小的男孩……带走……”
那两个乡下人一惊之下,听不懂是怎么回事,没有回答。
她喘过气来,继续说下去:“我们没有孩子,我丈夫和我很孤独……我们想把他留在身边……你们答应吗?”
那个乡下女人开始明白了。她问:“您想带走我们的夏洛?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德·于比埃尔先生出来调停:
“我的妻子没有说清楚。我们想收养他,不过他以后会来看你们的。从各方面看来他以后会有出息,如果真有出息,那他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如果我们万一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一样跟他们平分。不过,如果他辜负我们的一片心意,我们到了他成年以后会给他两万法郎,这笔钱可以立即用他的名义存在公证人那里。我们也考虑到你们,我们要送给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一百法郎。你们听明白了吗?”
那个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是要我把夏洛卖给你们吗?啊!不行。这种要求根本就不应该对做母亲的提出来!啊!不行!那简直是太卑鄙了!”那个男的表情严肃,沉思着,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他不断点头,表示赞成他妻子的话。
德·于比埃尔太太惊慌失措,哭了起来,她朝她丈夫转过身来,于是他们作最后一次努力:“但是,朋友们,请考虑考虑你们孩子的前途,他的幸福,他的……”
那个乡下女人怒不可遏,打断了他的话:“给我出去,以后别让我再在这儿看见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夺走人家的孩子!”
德·于比埃尔太太朝外走着,忽然想起顶小的男孩一共有两个,于是她这个宠坏了的、想要什么就要立刻到手的任性女人噙着眼泪,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到他们家去。”说完他就回到自己的屋里,从屋里传来了他的妻子气愤不平的声音。
瓦兰夫妇正在吃饭;饭桌上在他们两人中间放着一碟黄油,他们用刀子挑一点,十分节省地抹在面包片上,慢慢吃着。
德·于比埃尔先生又一次提出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拒绝,但是知道每个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以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使着眼色互相询问,决心已经有七八分动摇了。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地保持沉默,心里犹豫不决。那女的最后问道:“孩子他爹,你看怎么样?”他一本正经地说:“我看这并不丢脸。”
德·于比埃尔太太急得浑身哆嗦,她跟他们谈起孩子的未来,他的幸福,以及他以后可能给他们的钱。 那庄稼汉问:“这一千二百法郎的年金在公证人面前立字据吗?”德·于比埃尔先生回答:“当然,从明天就开始。”那乡下女人想了想,说:“每月一百法郎换咱们一个孩子太少了一点,再过几年这个孩子就可以干活儿了;我们要一百二十法郎。”
德·于比埃尔太太听了以后立刻表示同意。她想把孩子带走,因此在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又额外送了一百法郎,立即请来了村长和一位邻居,他们也很乐意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
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望着那孩子给抱走,他们一声不响,也许心里有点懊悔不该拒绝吧。
从此以后就再也听不到小让·瓦兰的消息了。他的父母每个月到公证人那里去领一百二十法郎。他们和邻居闹翻了,因为蒂瓦什大婶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简直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一件卑鄙龌龊的事,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有时候她故意炫耀自己,抱着夏洛,好像他听得懂似的,大声对他说:“我没有卖掉你,我的孩子,我不卖我的孩子。我没有钱,但是我不卖我的孩子。”一连多少年天天都是如此。……蒂瓦什大婶到最后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筹,因为她没有卖掉夏洛。
瓦兰夫妇靠了赡养费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下去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他们的长子服兵役去了,第二个儿子死了,剩下夏洛一个人和上了年纪的父亲辛勤劳动。
夏洛二十一岁那年,有一天早上来了一辆华丽马车停在两所茅屋门口,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从车上下来,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对他说:“在那边,我的孩子,第二所房子。”他们走进瓦兰家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家一样。老妈妈正在洗围裙,身体衰弱的老大爷在壁炉旁边打盹。两个人都抬起了头,年轻人说:“你好,爸爸。你好,妈妈。”他们惊讶地立起来。那乡下女人激动得连肥皂都掉在水里,她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我的孩子?”他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了一遍:“你好,妈妈。”这当儿,老头儿全身哆嗦着,说:“你回来啦,让?”……他们相认后,做父母的一定要立刻领儿子出去见见当地的人。他们领他去见村长,见村长助理,见教堂神父,见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的茅屋门口,望着他走过去。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母亲固执地回答:“我们不愿意出卖我们的孩子。”蒂瓦什老大爷生气地说:“你要责备我们把你留下吗?”年轻人粗暴地回答:“对,我要责备你们,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这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眼泪哗哗流到汤盆里,她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孩子们养大了,落这么个下场!”那小伙子冷酷地说:“与其像现在,还不如不生下来。我刚才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对自己说:瞧,我本来应该是这个样子。”他站起来,“我最好还是别留在这儿了。因为我会从早到晚责怪你们,我会使得你们的日子不好过,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两个老人垂头丧气,流着眼泪,却一声不响。他接着又说:“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他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一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于是夏洛跺了一下脚,朝他的父母转过身来,嚷道:“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里。
(有删改)分点概括卖子事件后蒂瓦什夫妇的心理感受,不超过10个字。
文中划线部分两次描写吃饭有什么作用?
小说结尾夏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石磨上的美文
吴建华
(1)我在太极城阴鱼岛尾的垭子口处,看见那一排靠在山墙上的那些被废弃的石磨。数了数,竟有百余扇之多,我惊奇这太极城里的文化大侠——项波先生的眼光,是他收集了这些散弃在城郊与乡野的文化遗迹。
(2)你瞧,那些石磨多像一轮一轮的太阳,又多像一轮一轮的月亮,当然,更像轩辕黄帝的马车轱辘。它使我不由地蹲下身去抚摸着、阅读着、联想着这些滚过茫茫时空而将到达未来世界的哲学符号。石磨是由阴阳两扇构成,就像太极城是由阴阳两鱼岛组成一样,阴阳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3)阴扇石磨,通常被摆放在像大地一样安稳的磨台或磨架上,仰面朝天,中心有一柱磨棋,自有怀阴抱阳的意象,四周是一圈光芒般的磨齿,磨齿是沟梁相间的美文,美文是从“人”字写起的,最后又在“人”字上收笔,使你能感受到老石匠运笔的高迈,将那一方浓缩而象征厚德载物的大地,写满了人的生存与绵延的妙语。
(4)阳扇石磨,是扣合在阴扇石磨上的另一半,是“天”位的标志和象征。其上有两个磨眼,是进流谷物与杂粮的通道。这通道在阳扇磨齿平面处形成了一个太极图状的分流走势,整体的样子也像卫生常识上所描绘的子宫轮廓图,有执阳而含阴的易理。这在一般人的眼里,那也确实是像两条盘龙的摆尾姿态,四周尽皆盘龙的磨齿根系。
(5)当阴阳两扇石磨合拢起来,以阳扇为主而转动时,磨顶上的谷物便会像流水一样盘旋而下,此刻,你能听出宇宙的轰鸣声,你能看见日月的轮回影,你能感受到四季与日夜的交替,像风中的流云、浪里的泥沙与林中的竹笋一样,“生生不息,谓之道也”!
(6)你不用细想就知道,磨合中的生命是从两仪开始的,继之生出了四象,续之生出了八卦,石磨中的粮食只是一种象征和比喻,它在一沟一梁的催生下,由内向外均匀地生发着,弥纶着,以至于在轰隆转动的磨口边沿,变成了纷纷而落下的一圈粮食的“雪雨”。
(7)我们,以及我们的祖先,就一直是在这精彩而生动的天地里,在这“雪雨”的喂养中长大成人的,改朝换代的,创造与发明的,比如钥匙与锁器的关系,石碾与碾盘的关系,锅盖与锅底的关系,螺帽与螺钉的关系,它使粮食与文化、物质与精神成为一合石磨的两扇,个中有我们的生命根性,还有我们的象形文字与象形思维的表现特征。
(8)你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起源没有自己的图像,就不会有从图像上诞生出来的数字;如果没有表形的数字,就不会有达意的数学;如果没有演算的数学,就不会有发达起来的科学;如果没有科学的创新,就不可能有被称为现代化的今天.
(9)今天,我们将古代的科技工具——石磨,废弃在历史的大道边沿,这是文化的进步,科学的抵达,和新工艺的替代,以及智慧超创的结局。但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童年,每到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乡间的石磨是万万不能推动的,因为这一天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说,凡未过12岁的童孩就可以倾耳听见磨中喜吹喜打的欢庆场面,并且我在许多民俗的资料中见过关于老鼠嫁女的图画。先前,我把它做为神话贮藏在大脑深处,如今,我才明白,那仍然是一种哲学比喻,它以石磨的阴阳来象征天地的结合,在天地之间,除了有我们人类所需要的粮食与万物之外,天地之间还有更多的生命并存,它养育了人类,也同样养育了万物,它同样需要人类以心去呵护万物的存在。老鼠嫁女就是古人热爱万物生命,使之共生同荣的典范思想。
(10)我理解石磨里的粮食与老鼠嫁女故事的另一种意象则是:天与地是亲和的,又是对立而斗争的,我们所有的生命都会在磨合中诞生,又会在磨合中成长,最后还会在磨合中老去。珍惜天地,注重环保,热爱一切生命,是老石匠镌刻在每一轮石磨上的天言箴语。我们可以放弃有形的 石磨工具,但不可以丢失无形石磨上的哲学准则。
(11)这是中国的文化,同样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以及是万物生命和谐的福音。阅读第(2)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文意,回答作者为什么将石磨比作“太阳”、“月亮”和“轩辕黄帝的马车轱辘”?
第(9)段中老鼠嫁女的故事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认识?
作者赋予石磨什么样的内涵?对石磨所代表的内涵是什么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诠释学与训诂学
许嘉璐
诠释学是西方学科,原本属于语文学,是研究对文献进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类似于我们中国的训诂学。诠释学最初是专为解释《圣经》的,20世纪,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哲学理论,所以我们如果搜索西方诠释学文献,一般不是在语言文字学范围,而在哲学范围之内。诠释学大师狄尔泰说:“阐释就在于对残留于著作中的人类存在的解释。这种艺术是语文学的基础,而关于这一艺术的科学就是诠释学。”狄尔泰的意思是“阐释”这种活动就是对残留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进行解释,不是解释一字一句,而是解释一字一句背后的人,以人为本。较之于训诂学,诠释学多了几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传统的诠释学主张文献只能有一种真正的意义,只能给文献做出唯一的、绝对的“正确”解释,忽略了语境的无限性、不可复原性和语义的不可解性,也没有注意解释者的主观性。而哲学的诠释学,认为同一文献允许有不同的解释,人们有想象、恢复当时语境的可能,可以见仁见智。另外,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权威的解释也带有猜测性。哲学诠释学还把前人的见解、权威见解和传统解释作为诠释的必要条件,强调要先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用来解释难懂的地方。从思想上、心理上、时间上“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原意。哲学诠释学旨在沟通古今的做法其实也在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
哲学诠释学和传统训诂学的差异在哪儿?诠释学的大师之一伽达默尔说:任何传承物在每一新的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和具有新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理解,重新加以解释。传承物始终是通过不断更新的意义表现自己,这种意义就是对新问题的新回答。而诠释学的核心问题是语义,诠释学公开地、鲜明地提出“假注以述义”的宗旨,而训诂学则继承孔夫子“述而不作”的精神,标榜的是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实则每一代注家无不利用作注阐述己见,即使唐代孔颖达等人,也并非老老实实地做十足的转述家。换言之,哲学诠释学和传统训诂学骨子里是相通的,虽然“宣言”有异,一个偏重于哲理,一个偏重于历史叙事。现在的我们则应主动地、自觉地沟通二者。
诠释学的一些主张应该为训诂学所借鉴:第一是注释的多元化。第二是超越元典作者。第三是要分开来看待权威的见解和传统的见解。权威的见解有两个要素,一是合理的、被认可的。合理的不一定是被认可的,被认可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比如说“望洋兴叹”的“望洋”是一个联绵词,因为在《庄子》里是以“望”字开头,于是汉语里就有了“望楼兴叹”、“望球兴叹”,什么意思中国人全明白,被认可了,但是它并不合理。二是政权的力量。这两个要素常常是结合的。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元、明、清定为科考课本,就是权威的。权威性解释也不一定是合理的,但政权力量在后,难以挑战。传统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代代相传的解释,传统解释不一定是权威的解释。
(选自《文史知识》2010年第3期,有删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诠释学最初专为解释《圣经》,20世纪演变成一种哲学理论,完全脱离了语文学的范围。 |
B.哲学诠释学是西方学科,传统训诂学是汉学,前者偏重于历史叙事,而后者偏重于哲理。 |
C.哲学诠释学解释文献强调古今沟通,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二者骨子里是相通的。 |
D.诠释学旨在“假注以述义”,训诂学继承“述而不作”的精神,所“述”内涵并不相同。 |
E.虽然训诂学标榜自己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实际上没有注家满足于做纯粹的转述家。下列对“哲学诠释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解释残留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为本,比训诂学多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
B.人们在解释文献时,要运用想象恢复当时的语境,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原意。 |
C.有了前人的、权威的见解和传统解释,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解释疑难。 |
D.允许对同一部文献有不同的解释,认为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 |
哲学诠释学主张文献注释的“多元化”的理由有哪些?
根据文意,对“权威的见解”应该怎样“分开来看”?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佳境界是超然的关怀
余秋雨
集中了那么多两难困惑,怎么可能激发起人们积极的生命反应呢?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重要问题了。
两难没有结论,但文章总要有归结。我喜欢归结在某种境界上,以境界取代结论。
所谓境界,是高于现实苦涩的一种精神观照。你好像猛然开腾起来了,在天空中鸟瞰着茫茫大地。由此,文章不再显得平面,因出现了另一个向度而成为立体。
要开腾,必须挣脱世俗功利得失的坐标,从而使世间的难题不再具有绝对性。它们都是一种自然存在,因此具有在更高坐标上获得协调共存的可能。
正像先哲所说,人的感性欲望和理性欲望本身是很难协调的。感性欲望的绝对满足必然是人欲横流,理性欲望的绝对满足必然是规矩森严,这也是一种两难。那么,举行一个舞会吧,在舞会上,人的许多感性欲望获得满足,生命的节奏跃动在声色旋涡中,但舞会是有规矩的,人类的理性命令渗透在举手投足之间。席勒说,人们通过游戏才能把感性欲望和理性欲望协调起来。那么舞会就是这样的游戏。
席勒所说的游戏,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凡境界都无法描述,只能不断举例。
在里根总统担任美国总统时,一个患绝症而不久于世的小女孩给他写信,说人生最大的愿望是想作几天总统,里根居然同意。这其实也只是一个游戏,但当白发苍苍的老总统把只剩下几天生命的小女孩扶上白宫台阶的时候,这个游戏是动人的。
戈尔巴乔夫还在领导苏联的时候发生过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一个莽撞的欧洲青年竟然驾着直升机越过重重警戒线在红场降落,使庞大的苏联防空部队丢尽了脸。东西方都在关注会如何严厉处置这位不速之客,没想到戈尔巴乔夫用游戏的口吻说了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呢”,放了回去。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位空闲的工人突发奇想,打开世界地图给多国首脑写信,请他们寄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给他做留念。不多久他简陋的住所前各国大使馆的汽车来来往往,首脑们在照片的题词都幽默俏皮。这些照片后来在一个地方展出,参观者们在游戏的气氛中读解了一门十分温馨的国际政治学。
我故意选择一些政治人物为例子是想说明。20世纪的国际政治一度是全人类对峙、仇恨、隔离的集中地,但只要产生哪怕是一丁点儿游戏的念头,种种麻烦就在顷刻之间变得不再坚硬。
这些游戏,都因超越了功利,超越了两难,而散发出自由和个性。
在这样的游戏中,我们看到的境界就是超然的关怀。
在这样的游戏中,生活和艺术非常靠近。
那么,如果写作人不生气,我想斗胆说一句:我们的写作,也何不成为这样的游戏?庄子说了几千年的“逍遥游”,难道从来没有牵动我们的心?
世界上最永恒的文学,莫过于神话、童话和寓言,而在神话、童话和寓言中,无一不贯穿着浓烈的游戏秉性。对人类最原始,最宏大的关爱,也就渗透在这种游戏秉性里,因此,后世的一切文学巨作。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神话、童话和寓言的精神特征。
这是一个需要永久仰望的境界,至少对我来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但是即使如此,我在写作中也会时时抬起头,希望在那里获得一点救助,长年累月间我渐渐领悟,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劳作,必须拥有点化历史、引渡众生、呼唤神圣的全部主动性和活泼性,如果仅仅是被动的再现,直接的同情、切实的批评,即使是热烈而公正,也有负于使命。照理这样的领悟早就应该体现在作品之中,但是其间的关键不是艺术方法的更替而是人格理想的转变,要真正实现又谈何容易。
1.怎样理解第三段中“你好像猛然开腾起来了,在天空中鸟瞰着茫茫大地”的表达作用?
2.文中提到的里根等政治人物在处理问题时为什么都采用了游戏的方式?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最后一段:⑴作者“希望在那里获得一点救助”是什么“救助”?⑵作者认为可以“在那里”获得“救助”的理由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标题“最佳境界是超然的关怀”中“最佳境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墨家文化凤鸣千年
虽然这些年也看了一些古代经典,但墨子的著作,总没有深入地阅读,因为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已经被儒、释、道三分天下,墨家学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学术史上,被蒙上一层厚厚的尘埃。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在春秋战国时代,在数百年中,儒家与墨家并列为“显学”之列,但称雄学坛数百年后,墨学突然神秘地消失在文化的视野中,似乎人们记不得它曾经是那样的横扫百家,叱咤风云。也许是因为墨学在许多方面以儒学为敌,所以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令一下时,其命运便已注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墨子》之所以能够保存到今天,乃是寄荫于道家,东晋葛洪先生异想天开地将墨子先生列为道家神仙之列,《墨子》一书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道家的典籍汇编于《道藏》中。
墨家退出中华文化的主流,我认为这是墨家纯洁性使然,没有任何一个专制的政府,能够见容于墨家的存在。确实,墨家与其他主子百家相比,显得那么的独立特性,其不仅仅是学术的流派,而且是准军事组织,准政治组织,是民间强大的政治力量,他们是智者、学着、演说家、辩论家、技术家及武士的集合,有儒家的责任感,有法家的严谨,有名家的智慧,有道家的广博,有兵家的谋略,有纵横家的才气。他们自食其力,不依赖于政府,这是何等让一个专制的政权为之心惊胆战。墨家不是宗教,但我认为其超越宗教,其有宗教的力量,但便没有宗教的崇拜;有宗教的激情,但没有宗教的偏颇。梁启超曾列举先秦文化的六大不足:论理逻辑思维之缺乏;物理学实学之缺乏;五抗论别择之风;门户主奴之间太深;崇古保守之念太重;师法家数之界太严。但令人惊奇的是,墨家正是对这六大不足的补充。墨家的逻辑学,堪称为中国古代逻辑之高峰。在物理学实学方面,墨家虽然还未能达到古希腊的数学的水平,但在先秦诸子中,却是雄视一方。而在抗论别择上,墨家在中国文化中最具有此精神特质。同样,在保守崇古上,虽然墨家也强调古代的经验,但更加强调发展的观点,这也是墨家与儒学的区别之一。墨家有自己的一套严密的理论,但因为墨家实际上更是实际的践行者,所以与其他门派相比,其思辨精神非常明显,这也使得其理论更多更多是建立在逻辑学与认识论的基础上,而非徒然的门户意气之争,这从墨家的经典中可以见到墨家在钻研其他学术流派上是花儿许多时间,而对其异议则是分析判断后以理性的眼光给予评判。从这几点来说,墨家在两千年前的思想,即使以现代意义来看,仍然在许多方面堪称典范。
梁漱溟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较强,缺乏西方的集团生活方式。中国缺乏集团的生活,便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过集体生活,墨家就可列为集团生活的典型。汉代以后,以家庭为本位的观念兴起,墨家的集团生活方式便无法见容于社会,而其根本的原因,是秦汉之后,中国专制集权主义的高度发展,在政治专制臻于完善,学术的自由空间便急剧地压缩,那么学术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与政治专制合二为一,这是儒家的道路;要么躲避世事,空谈玄理,这是道家以及后来进入中国的佛教的道路。所以,墨学学派的消失,是专制集权政治的必然结果。墨家的书籍证明了其不仅是思想一流、技术一流,其军事能力也是一流。
下列对墨家退出中华文化主流的原因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墨学退出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墨家纯洁性使然。没有任何一个专制的政府,能够见容于墨家的存在。 |
B.墨家不仅仅是学术的流派,而且是军事组织、政治组织,是民间强大的政治力量,是智者、学着、演说家、辩论家、技术家及武士的集合。 |
C.他们自食其力,不依赖于政府,独立于政府,这是何等让一个专制的政府为之心惊胆战。 |
D.墨家不是宗教,但超越了宗教,有宗教的力量,但便没有宗教的崇拜;有宗教的热情,但没有宗教的偏颇。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墨家“即使以现代意义看来,仍然在许多方面堪称典范”的原因的一项是()
A.墨家的逻辑学,堪称为中国古代逻辑之高峰。 |
B.在物理学实学方面,墨家虽然还未能达到古希腊的数学方法水平,但在先秦诸子中,却是雄视一方。 |
C.墨家书籍证明了其不仅是思想一流、技术一流,其军事能力也是一流。 |
D.墨家思辨精神非常明显,这也使得理论更多是建立在逻辑学与认识论的基础上,而非徒然的门户意气之争。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儒、释、道三分天下,墨家学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学术史上,被蒙上一层厚厚的尘埃。 |
B.墨子先生属于道家神仙之列,《墨子》一书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道家的典籍汇编于《道藏》之中。 |
C.同样,在保守崇古上,虽然墨家也强调古代的经验,但是更加强调发展的观点,这也是墨家与儒家的根本区别。 |
D.汉代以后,以家庭为本位的观念兴起,墨家的集团生活方式便无法见容于社会,墨学学派的消失,是专职集权政治的必然结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频繁拆迁会让一些人处于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焦虑状态,无法实现安居乐业,这还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乔新生指出,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香港人还可以去陆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许只能去星巴克了,传统的东西难以为继。”
乔新生认为,频繁拆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乔新生曾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他发现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民,也会难掩喜色地告诉他,自己花了几千元钱又盖了一间房,就等着拆迁拿补偿款了。
频繁拆迁会造成什么影响?调查中,66.5%的人首选“浪费社会财富”,其次是“城市规划近乎儿戏”(59.6%),另有55.5%的人认为,频繁拆迁会让公众失去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仅8.0%的人认为“常变常新,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时地方政府拆迁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环境和营造城市新形象。”张磊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事实上,旧建筑通过改造也可以具有吸引力,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比如将废弃的面粉车间改建成博物馆,把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工作间等。”
张磊认为,建筑除了有投资和增值作用外,还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需要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1-09内容有删改) “短命建筑”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城市拆建中存在的问题,请简要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