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抗生素的“末路来生”
楚云汐
20世纪40年代,许多人做完阑尾手术后却没能活过来,但让这些人丧生的并不是手术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病菌感染,在那个没有青霉素的年代,医生们对那些感染束手无策。不过,青霉素等抗生素出现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因此,抗生素是很多病人的救星,自从有了它们,许多绝症变成了可以轻松治愈的普通病症,比如肺炎等,而人类的寿命也因此得以延长。
可是现在,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抗生素发展正在逐渐走向尽头。未来,我们甚至有可能重新退回到抗生素没发明之前的时代,仅依靠最原始、最天然的抗生素来帮助维持我们的生命。
实际上,关于抗生素危机这件事,早在1945年就曾有人提过,而此人正是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在领取当年诺贝尔医学奖时警告世人说,如果人们缺乏科学常识,造成抗生素使用不当,那么,就会让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引发严重后果——不幸的是,这事儿让他言中了。现在,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了困扰医学界的巨大难题,而造成此后果的最主要原因正是抗生素的使用不当。
一个医学常识是,抗生素可以用来对抗细菌,但对病毒无效,可是,许多患了病毒性感冒或者流感的病人都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而为了尽快摆脱患者的纠缠,增加自己的收入,医生们常常会如他们所愿——反正,开出无用处方的医生不会受到处分,而那些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感冒的病人也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可正是这样滥用抗生素,才使得人体细菌百炼成钢,产生了抗药性。有时,即使医生遵守规范开出了抗生素,相当多的病人不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这同样会给细菌提供适应环境、伺机还击的机会。另外,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可以轻易获得人们想要的抗生素,而这进一步增加了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几率。可以说,那些“超级细菌”都是在这些机会中悄悄诞生的。等人类发现它们时,为时已晚。
而且,抗生素使用不当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人类本身,在动物身上滥用的抗生素数量也大得惊人。而人类这么做却仅仅是因为想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做法对降低肉价有利,但是却在无形中为病菌提供了更多产生耐药性的温床。
如今,随着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病原体越来越多,科学家终于重视起这个问题来了,在抗生素日渐枯竭的今天,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群体阻断药物——这种药物并不杀死病菌,而是阻止它们发动攻势,但是遗憾的是,现在这些药物还不能应用于临床,所以指望它们立即见效是不明智的。
不过,另一些科学家另辟蹊径,他们想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帮助。我们都知道,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对人体有益,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还是最天然的抗生素。穿窗而入的新鲜空气不仅能够稀释空气中病原体,还能有效地杀死它们,而阳光不仅同样具有杀菌作用,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使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得到增强。事实上,在人工抗生素没流行之前,很多医院利用新鲜的空气和阳光获得了好处。虽然与强有力的人工抗生素相比,空气和阳光的作用不显眼,但我们对它们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放弃显然也是不明智的。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年3期)
下列对于“抗生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抗生素的出现让医生有了应对术后病菌感染的方法,而在抗生素出现以前,术后病菌感染让 医生束手无策,甚至令病人丧命。
B.抗生素的发展会因细菌的耐药性变强而逐渐走到尽头,作者预测,我们甚至有可能退回到抗生素发明之前的年代,而仅靠最原始、最天然抗生素杀灭细菌。
C.抗生素在动物身上的滥用,一方面能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却于无形中为病菌产生耐药性提供了条件。
D.在抗生素没有流行的时候,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已经被医院用来杀灭病菌。但现在的人们,已经完全不知道它们的医学效用。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患了病毒性感冒的病人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他们服用抗生素对他们的病症并没有作用,反而会增强体内细菌的抗药性。
B.医生之所以会按照病人的要求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一方面是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并不会有生命危险,一方面是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C.人体细菌会因病人滥用抗生素而产生抗药性。而医生遵守规范开出的抗生素,只要病人按时服药,细菌就不会有伺机攻击人体的机会。
D.人们能轻易获取抗生素是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之一,这一因素也导致了一些“超级细菌”的产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生素出现后,包括肺炎在内的多数绝症都可以被轻松地治愈。抗生素的使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使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
B.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抗生素可能面临的危机,可是他的警告却没有被人们重视,以致危机真的出现了。
C.科学家们已开展一种群体阻断药物的研发,这种药物虽不能杀死病菌,却能使病菌不危害人体,这些药物现在还未应用于临床。
D.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是天然抗生素,它们都能帮助杀死致病病菌。此外,阳光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从而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明之间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
各民族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明。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那么,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可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来理解。
根源于文明路向的不同。“文明”是指人类在应对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成果的总和。文明交流指的是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的活动过程。任何民族的文明都不是完美的。由于遭遇外部环境的挑战不同,文化禀赋的不同,思维趣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明景观。对这一过程的揭示,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短短几百年时间,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本来是相互隔绝的各个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有先秦诸子百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这些地区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雅斯贝尔斯实际上揭示了人类精神的“裂变”过程,即不同民族如何“分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
在“裂变”之前,人类的精神虽然完整却蒙昧不明。“裂变”之后,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所谓的“相对真理”的困境。因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在文明交流史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文化自我中心论”者。如19世纪后期,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文化也同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标准,不同文化之间是可以比较的,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这种思想刚一提出就遭到“文化多元论”者的激烈反对,后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曾在或者正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立足于现实梦想的差异、文明交流的直接原因在于现实中不同民族梦想的差异性,甚至排斥性。文明交流的深层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的沟通达成对现实的理解、和解。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可以说就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和在时间上的继起而构成的活生生的画面。这些文明形态之所以能够发展与延续,主要是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支撑的。今天,中西方的沟通既是关乎未来的梦想的沟通,又是历史与文化的沟通。
着眼于共同未来的应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气候环境的异常问题等等,所有这些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需要打破地域与民族的局限性进行深度合作,在文明层面相互启发与借鉴。“自视者不幸,自见者不明”,除了对自身文明固有的傲慢和偏见,人们又天然地对已有的文明有着“路径依赖”,这注定了此类问题在同一文明内部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在文明交流中知己知彼,扬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才有可能形成应对未来的新思维。
人的生命活动的丰富性、开放性,决定了文明交流的无限可能性。两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一个民族如果缺失了兼容创新的动力,那么它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在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中,才能携手应对共同的未来!
(本文有删改)
关于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呈现出的文明不同,而任何民族的文明都有缺陷,一个民族需要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
B.历史中不同民族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相对真理”的困境,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
C.现实中不同民族梦想的差异性、甚至排斥性,使得文明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力求通过历史的沟通达成对现实的理解、和解。
D.人们又天然地对已有文明的“路径依赖”,成为文明交流的障碍。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在未来找到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方案。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各民族由于文明路向的不同,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中才能创造本民族的灿烂文明。
B.在文明交流史上,一些西方学者曾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文化也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
C.人类共同应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气候环境的异常问题等等,都需要打破地域与民族的局限性开展深度合作。
D.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无限可能性,两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
B.“文化自我中心论”者的思想观点,遭到了“文化多元论”者的激烈反对,后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C.人类历史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而构成的,人类社会则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所构成的。这些文明形态能够发展延续,主要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支撑。
D.一个民族只有具有兼容创新的动力,才能在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中知己知彼,扬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防止“一条道走到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使圆成方 [美]欧•亨利
自然界的事物是循圆周运动的,人为的事物则沿直线行进。孩子的圆眼睛象征天真,女人卖弄风情时眯缝成一条线的眼睛就说明矫揉造作。
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的直线,法律和社会风俗的拘泥古板,人行道的循规蹈矩,城市生活方式的严格、冷酷和沉默,毫不通融的规则——这一切都冷漠而鄙夷地对自然界的弧线表示轻蔑。
这个数学气十足的引子揭示了肯塔基州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的前因后果。
这个世仇是在坎伯兰山岭的福维尔和哈克尼斯两个家族之间形成的。冤仇的第一个牺牲品是比尔•哈克尼斯的猎狗。哈克尼斯家立刻杀掉福维尔族的头儿作为赔偿。福维尔的亲属急于报复,又让比尔•哈克尼斯跟随他的猎狗到了另一个国度。
四十年来,这两个家族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哈克尼斯家的人一个个地被枪杀,福维尔家族的成员也给一枝一枝地砍掉。两个家系的树枝经过这样修剪之后,都只剩下一个成员。卡尔•哈克尼斯也许领悟到了什么,便突然离开了坎伯兰山岭,避开了福维尔家族最末一个后裔山姆的报复。
一年后,山姆听说那个冤家住在纽约市,于是整装准备出发。他从梳妆台抽屉里找出一把老式而可靠的科尔特左轮手枪。在城市里干冒险和复仇的勾当,这把手枪似乎是最好的武器了。山姆把它放在毡提包里。骑上骡子,向火车站进发。
山姆到纽约时天色已晚。他的行动和生活仍旧遵循着自然界自由的圆周运动,看不到大城市隐藏在黑暗里的可怕、无情、好动、凶恶的手段,准备向他圆形的心脏和头颅包拢过来。一辆马车飞快地把他送到一家同他的靴子和毡提包相称的旅馆。
第二天早晨,福维尔家硕果仅存的后代向那个掩护哈克尼斯家最后一个子弟的城市发起了突袭。他把科尔特手枪藏在上衣里面。他只知道这两个情况:卡尔在这个城市里驾驶运货马车,而他自己,山姆,要来杀他。山姆踏上人行道时,眼珠变红了,心头升起一股世袭的仇恨。
但是一小时过去了,卡尔没有出现。中午时分,山姆站在城市里两条笔直的大动脉互相交叉的地方。人们形成直排熙来攘往;可怕的喧嚷和轰响把他吓懵了。
山姆靠在一座石头建筑的尖角上。在他身边经过的人何止千万,可是没有一个转过脸来向他看看。
一个胖子从人流中滑了出来,站着等汽车,离他只有几步远。山姆挨到他身边,在嘈杂声中嚷着对他说:
“兰金斯家喂的猪比我们的肥多啦,不过他们那边的猪草也比我们这边的好——”
胖子神气活现的样子有所收敛,他走开去买炒栗子,以便掩饰自己的惊惶。
山姆感到需要喝一点山间露水。对街的人们在弹簧门里进进出出。隐约可以看到门里一个金光锃亮的酒吧和酒吧上面的装饰。这个复仇者穿过街道,打算进去。人为的事物又在这里挤掉了熟悉的圆形。山姆找不到门的把手,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
他手足无措,羞红着脸,伤心地从这扇没有用的门前走开;坐到石阶上。一根警棍戳戳他的肋骨。
“另找个地方去遛遛吧。”警察说,“你在这里闲荡得太久啦。”
在下一个拐角上,一声锐厉的口哨直刺山姆的耳朵。他赶快转过身去,只见一个满面怒容的恶狠狠的家伙,在热气腾腾的堆着花生豆的机器后面朝他直瞪眼睛。他穿过街去。一辆庞大的、不用骡子拖的车辆,发着牛吼似的声音和冒烟的煤油灯似的气味,刷地擦过他的膝盖。
一个马车夫用车毂撞了他一下,还训斥他;一个电车司机使劲踩铃叫他闪开;一个穿着走样的绸坎肩的胖太太用胳臂肘撞他的背脊;一个报童不慌不忙地朝他扔香蕉皮:“我不愿意这样干,可是看到我的人得让路!”
卡尔干完了一天的工作,存好运货马车,从一幢房屋旁边拐出来。他在三码开外的地方,在一群匆匆忙忙的行人中间发现了那个仍旧活着的、不共戴天的、世世代代的仇人。
他猛地站住,犹豫了片刻,因为他身边没有武器,情况又那样突然。山姆锐利的山地居民的眼睛也在人群中发现了他。
来往的人流中间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山姆的声音响了起来:
“好啊,卡尔!我见到你真高兴!”
在百老汇路、五马路和第二十三号街的交岔口,坎伯兰山岭的世仇握手言欢了。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当两个世仇家族冤冤相报,都只剩下最后一个成员的时候,卡尔决定离开家乡,避开福维尔家族的报复,因为他已领悟到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B.小说多次对“圆”与“直线”加以描述,如“笔直的大动脉”“人们形成直排熙来攘往““挤掉了熟悉的圆形”等,暗示了山姆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
C.小说用语形象幽默,如把家族成员的被杀形容为树枝的修剪,把胖子走出人流形容为“滑”出来,把找不到门把手说成“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
D.“来往的人流中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表明在城市的直线运动中,有了一点和谐的圆周运动,突出表现了小说追求自然本性的主题。

E.小说记叙了山姆到纽约找卡尔复仇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细致生动地刻画了这两个人物形象,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大团圆结局。
小说前三段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山姆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欧•亨利小说结尾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本小说对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嫦娥启程奔月
嫦娥一号由结构、热控、供配电、制导、导航与控制、推进、数据管理、测控和数据传输、定向天线以及有效载荷等九个分系统组成。其中有效载荷搭载8种共24台月球探测仪器,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任务,其他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的保障系统。
与一般的人造地球卫星只需同时进行两体定向不同,嫦娥一号的探测目标是月球,所以不仅要保证其所携带的科学仪器对准月球,卫星上的太阳电池翼对准太阳,同时还应将它的定向天线对准地球,从而使嫦娥一号在环绕月球的过程中,在限定时间内把自身工作状态的信息和科学仪器的探测数据及时发回地球。由于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空间位置随时都在改变,而且比较复杂,三体定向技术上的难度很大。经过反复研究,最终采取三轴稳定的姿态控制方式,以满足遥感探测的需求。
经过研究发现,月球在短波谱段辐射比较均匀,这表明如果观测月球的紫外谱段,月面明暗反差会有所改善,也就是说能够“看”清楚月面大部分的地形地貌。因此,嫦娥一号采用紫外敏感器作为眼睛盯着月球,一旦发现嫦娥的正面不对着月球,就会随时作出调整。
当嫦娥一号绕月正常飞行时,其太阳电池翼吸收阳光。当嫦娥一号飞行至地球的背阴面时,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其热控制分系统能够根据之前收集的热量进行适当调整。当卫星进入月食环境后,真正考验热控制分系统的时刻到了。由于须经历长达5小时的寒冷环境,科研人员在热控制分系统中采用了导热管技术,这种特殊导热管可以把发热量大的仪器的热量传导到不发热的仪器上,使冷热面的温度得以均匀化。当用蓄电池给嫦娥一号提供能源时,其产生的多余热量可以通过导热管散布到卫星的各个面,这就使蓄电池的温度得以控制而正常工作。
嫦娥一号搭载了一台CCD立体相机和一台激光高度计,联合完成绘制月球立体地图的任务。月球南北纬70度以上的南北极地区光照较弱,立体相机很难得到清晰的图像,但激光高度计在南北极的探测点足够弥补了CCD相机的不足,从而就能获得覆盖整个月球的地形图,包括人类探月活动从未涉及的月球两极区域 。迄今为止,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等从未在探月过程中使用过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和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微波遥感技术,所以嫦娥一号上的微波探测仪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卫星上装载的微波遥感装置,以实现对月球表面更为细致深入的探测。为了能够接收从遥远的嫦娥一号上传来的探测数据,地面系统建设了两座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空间探测地面站,即密云地面站和昆明地面站,拥有我国目前口径最大、接收能力最强、能够完成深空探测卫星数据接收任务的50米天线和40米天线。通过这两个天线接收嫦娥一号发送回来的所有探测数据。
嫦娥一号特意携带了30首由公众投票选出的中国乐曲如《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不忘向人间播放这些优美的旋律。不过这些乐曲信号不能直接听到,只有通过地面应用系统接收、处理,我们才能够清晰地欣赏到这些从嫦娥一号传来的天籁之音。
(摘自《科学世界》2007年11期)
下列对“嫦娥一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嫦娥一号由九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主要都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任务。
B.嫦娥一号采取三轴稳定的姿态控制方式,使嫦娥一号在环绕月球的过程中,在限定时间内把自身工作状态的信息和科学仪器的探测数据及时发回地球。
C.嫦娥一号的热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导热管技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D.嫦娥一号采用紫外敏感器来观测月球的紫外谱段,以便随时对自身的位置作出调整。

依据原文,属于嫦娥一号最关键技术的应该是 ( )

A.微波探测仪 B.热控制分系统的研制
C.三体定向 D.激光高度计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与其他人造地球卫星一样,嫦娥一号在三体定向技术上遇到很大难度。
B.以往人类探月活动从未获得过覆盖整个月球的地形图。
C.热控制分系统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嫦娥一号在月食环境中保持温度平衡。
D.由于从未装载过微波遥感装置,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对月球表面的探测始终未能进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塞尚
傅雷
①印象派的绘画,大家都知道是近代艺术史上一朵最华美的花。毕莎诃、莫奈等仿佛是一群天真的儿童,睁着好奇的慧眼,对于自然界的神奇幻变感到无限的惊讶,于是靠了光与色的灌溉滋养,培植成这个繁荣富丽的艺术之园。然而更使我们诧异的,却是在这群园丁中,忽然有个中途倚铲怅惘的人,满怀着不安的情绪,对着园中鲜艳的群花,渐渐地怀疑起来。经过了长久的徘徊和踌躇之后,决然和毕莎诃们分离了。独自在园外的荒芜的土中,播着一颗由坚强沉着的人格和赤诚沸热的心血所结晶的种子,为现代艺术的奇花异草拓殖了一个簇新的领土。这个奇特的思想家,这个倔强的画人,便是伟大的塞尚。
②塞尚的一生,是全部在艰苦的奋斗中牺牲的:他不特要和他所不满的现实战(即要补救印象派的弱点),而且还要和他自己的视觉、手腕及色感方面的种种困难战。固然,他有他独特的环境,使他能纯为艺术而艺术地制作,然而他不屈不挠的精神,超然物外的人格,实在是举世不多见的。
③人们曾向当时的前辈大师马奈征求对于塞尚的画的意见,马奈回答说:“你们能欢喜龌龊的画么?”这里,我们又可看出塞尚的艺术,在成形的阶段中,已不为人所了解了。马奈在十九世纪后叶被视为绘画上的革命者,他尚且不能识得塞尚的摸索新路的苦心,一般社会,自更无从谈起了。
④他从特拉克洛洼及他的始祖凡威尼斯诸大家那里悟到了色的错综变化,从哥尔佩那里找到自己性格中固有的沉着,再加以纵横的笔触,想从印象派的单以“变幻”为本的自然中搜求一种更为固定、更为深入、更为沉着、更为永久的生命。这是塞尚洞烛印象派的弱点,而为专主“力量”“沉着”的现代艺术之先声。他站在他自己的时代思潮上为二十世纪的新艺术行奠基礼,这是他尊重传统而不为传统所惑,知道创造而不是以架空楼阁冒充创造的伟大的地方。
⑤大凡一件艺术品之成功,还有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即要你的人格和自然合一。因为艺术品不特要表现外形的真与美,且要表现内心的真与美;后者是目的,前者是方法,我们决不可认错了。要达到这目的,必要你的全人格,透入宇宙之核心,悟到自然的奥秘;再把你的纯真的视觉,抓住自然之外形,这样的结果,才是内在的真与外在的真的最高表现。缺乏内心,故无沉着之精神,故无永久之生命。塞尚看透这一点,所以用“主观地忠实自然”的眼光,把自己的强毅浑厚的人格全部灌注在画面上。塞尚平生绝口否认把自己的意念放在画布上,但他的作品,明明告诉我们不是纯客观的照相,可知人类的生命——人格——是不由你自主地、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透入艺术品之心底。因为人类心灵的产物,如果灭掉了人类的心灵,还有什么呢?
⑥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时代的先驱者,他有敏慧的目光,使他一直遥瞩着未来,有锐利的感觉,使他对于现实时时感到不满,有坚强的勇气,使他能负荆冠,能上十字架,只要是能满足他艺术的创造欲。至于世态炎凉,那于他更有什么相干呢?要了解塞尚之伟大, 先要知道他是时代的人物,所谓时代的人物者,是永久的人物+当代的人物+未来的人物。
(有删改)
文章第①段写塞尚与毕莎诃等人的分离,第③段引用马奈的话,分别有何用意?
请简要概述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塞尚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扬州:三月烟花(节选)
陈世旭
①那个三月,是什么让快意青春的诗仙如此怅惘?云水微茫,霞光潋滟,一片缥缈的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牵着热烈的视线,牵走浪漫的诗心。鸟语花香中的千古丽句,写尽对绝世繁华的渴望;所有的诗意,皆与一个无比美丽的诱惑有关。
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烟花三月的扬州,让石头也会跟着飞翔。长江万里多少城池,扬州最让人握不住心旌
③瘦西湖。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迤逦兰舟画舫,扬州浮在水上。青石砌成的桥洞,逸出陈年的酒香。如此的意境,无须渲染。走进的是画卷,溅起的是诗行。蜂蝶荡漾春光,柳莺笑语春风。一泓曲水,轻飏妙曼束腰;一湖千娇百媚,比美人瘦。
④巷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流水人家,悠长在史卷深处。独自徜徉,疏远了尘嚣。白墙黑瓦,款款人影衣香。一把纸伞,撑起细雨霏霏。谁家的女儿,在屋檐下捡拾花瓣,侧肩回眸一场邂逅。三月的眸子,透出嫩绿的遐想。曲径落红成阵,掩埋着谁的相思?雨滴敲打门楣,隐没了谁的叹息?是晓梦,惊破了一瓯春?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密语藏在窸窸窣窣的衣袂。栖居在芳华深处的心,从馨香里悄然苏醒。
⑤三月最宜于酝酿故事,扬州最宜于缅怀古典。
⑥缅怀古典的春情。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满湖是丽人如花,满船是罗绮花酒,笑隔柔桑共人语,醉了花一样的流年。佳人浅笑,公子策马,一不小心,误入了桃花劫。杨柳洋溢的庭院,花影压了重门,不知深几许?虚掩的门,等着推敲。粉面桃花的舞姬,凤眼迷离。樱桃红破,玉人与洞箫,让二十四桥飘摇。
⑦缅怀古典的性情。少时仗剑漫游,壮年散发弄扁舟,白首便与青松做伴。人生泛乎若不系之舟,诗和远方,永远是最高的主题。佳人在旁美酒在握,以风流倜傥与闻天下。流连风月而忘却功名,视官冕君王如同无物。静则无人野渡,蓑笠渔翁;闹则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叹一声人生只合扬州死,写诗不避讳曾经的薄幸荒唐。一个引杯添酒,一个把箸击盘,白居易刘禹锡惺惺相惜,驿外听见马嘶,南风不识故人心;禅智寺的台阶长满了柔软的青苔,晨曦里蹒跚着酩酊的杜牧之。年轻的节度使府掌书记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欧阳修呵护琼花,苏东坡罢黜牡丹会,同是文章太守,名士风骨岂止五百年。
⑧缅怀古典的诗情。唐朝是诗的海洋,《春江花月夜》是海上明月。月光君临海浪,涛声飘逸。闪动的长歌,有些许神秘。乘着海风的恢弘,在海天间缭绕。云浮于最远的天边。辽阔,宁静,星光闪烁于苍穹。月下的高崖,智慧和孤傲熠熠闪耀,照亮了灵感的神殿。人来人往只在须臾,月圆月缺永恒不变。而时光的背后,有张若虚,定格在语言的阡陌,守望诗歌的瑰丽田园。
⑨三月,我在扬州收集记忆,收集千年遗落的旧梦。
⑩东风得意,芳草斜阳,王维画中。酒旗在水村山郭临风,寺庙与楼台笼于淡烟。雕栏玉砌,亭榭重重,堆石懒卧。薰衣草一片明亮,虞美人娇若西施。历史是扬州的佳酿,深夜的沙漏里,散落着苍老的呓语。拈香细读经卷,诗意浸染了青衫。几分惬意,几分微醺,几分悠然散淡了情绪。数声鸟啼,卷帘无语。春灯如雪,一茶一偈,且随了板桥:“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在行云流水间寻找远古的情怀,在绿色的律动中明了人世的意义。抚琴对月,静待一轮盈缺。
⑾可以错过天堂,不可以错过扬州三月。三月,一个多梦的季节,一个成长的季节,一个拥有的季节——拥有了阳春三月一样的惊喜,便拥有了心灵的期许。即使斑驳了三月的色彩,也不损扬州的雍容华贵。穿过现代的旖旎,铜镜说服了岁月,永远也看不见凋谢。三月的扬州无须形容,一树千年依旧的鸟鸣,明朗的是千年依旧的心境。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②段中“扬州最让人握不住心旌”的原因。
请赏析第⑥段中划线句的表达特色。
请简析第⑩段中划线句的含意。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