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驻足河南灵宝的黄河岸边,我想起了一个在黄河边长大的诗人:塞风。也许,在今天的灵宝,甚至在今日的诗坛,知道塞风这个名字的人并不多。可我要说:塞风,不应该被忘却!这不仅是因为他对人生有独到的感悟,更是因为他粗犷、雄放的诗作,恰似黄钟大吕,成为一只打磨我们民族精神的“砂轮”。
塞风一生爱诗。他的一生,是诗的一生。他本人就是一首诗,一首铁骨铮铮的诗。这使我想起诗人还是一个16岁少年的时候,曾写过的一首18字的短诗,题为《弓》:
面对西北角/早已义愤填膺/我拉圆/大地的弓。
这真是一首绝唱!这首诗写于1937年7月,正值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刻。一个生长在黄河之滨,啜饮黄河乳汁长大的孩子,以烈火燃烧般的语言,倾吐了一个民族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这醒目惊心的“拉圆大地的弓”,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诗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刚烈豪迈、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它是诗人自己,但又不仅仅是诗人自己,而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整体意志的化身。凝聚在那张弓上火一般的诗情,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意志和心声。有评论家认为:这是诗人的发轫之作。也有评论家认为:这是诗人的奠基之作。无论是发轫也好,奠基也罢,诗作《弓》形成的艺术风格,诗人一生未变。这支弓射出去的箭,画出去的弧,就是诗人塞风灿烂的一生。
纵观塞风的人生经历和他的诗作,我们或许可以把他的一生划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诗与革命阶段。这个阶段从1937到1957年,诗人一边投身革命,一边创作。他从19岁就离家出走,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之后,又辗转于成都、重庆、开封、南京等地,1946年回到胶东解放区,直到全国解放。这段时间,他的诗与革命为伴,写下了《忆重庆》《回眸》等大量诗作,成为那个时代的写照。第二个阶段是诗与苦难阶段,即从1957年到1979年。诗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胡风集团”的骨干分子,1958年又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诗人不幸,似从一片光明中坠入万丈深渊。当时,诗人被发配到黄泛区劳改农场去劳动改造。但他并没有沉沦,一直坚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正像他的诗句所写的:“即使被风暴/撕成一片片/我也不肯背离自己的名字/——帆!”面对苦难,塞风在诗中唱道:“伤痕对我而言/正是一幅美丽的图案。”这段时间,他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沉郁、悲壮的两句:“黄河,长江/我两行浑浊的眼泪。”著名诗人贺敬之在《致塞风同志的一封信》中说:“黄河,长江——不仅是你的两行眼泪,更是你的两道奔腾不息的诗行,是你生命的两条血浪汹涌的大动脉。”这首只有两行的诗,不少人誉为诗与苦难的经典之作。直到后来,诗人常常戏谑地说,“我一生只写了两行诗。”第三个阶段是诗与生命阶段。即从诗人平反到他去世。这期间,冤案得到昭雪后,诗人的激情像黄河之水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写黄河的诗。诗人笔下的黄河,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呈现给我们的不是象征中华文化的古老的黄河,而是面貌全新、有着丰富现实寓意和精神内涵的黄河。我们说,塞风从黄河身上找到了展示时代风貌、展现民族精神以及展现诗人自身精神世界的生命载体。塞风曾经说过:“在太阳强烈的光照下,这条跳动着火焰的诗河,我为彻底被它熔化而骄傲,而幸福!”这朴素的话语,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塞风诗歌的精神实质。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的诗已经和生命融合在一起。“自谓酿了一生的酒/总算达到了清纯/诚心诚意斟给你/换得一个更美丽的自信”。这是用生命酿成酒浆的写照。
塞风是黄河乳汁喂养的参透了人生奥秘的诗人。他虽已驾鹤西去,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曾对他的诗作做过这样的评价:“他是精神的执火者,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不败者。长期以来,极少有人在思想上、在道德激情方面,曾像他那样赐我以巨大的力量。我从他的诗章中,始终感受着火一样的热烈。一个人能像他那样不倦地歌唱,为正义和爱不停地奔走呼告,就是一个奇迹,是人类不曾屈服和至尊至贵的有力证明。”他不应被人忘却,他在中国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意象沉实,感情炽热,直指人心,催人泪下,像从苦难中提炼出的金子,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与其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篇推介词,作者为读者推介了塞风这位诗人及其诗作,读来使人心灵深受震憾。 |
B.作者巧妙地从创作诗歌与人生际遇相结合的角度将塞风的人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划分合理,各阶段笔墨分配也比较合理。 |
C.作者行文时,大量而巧妙地引用了塞风的诗句和他人的评价,可谓联珠缀玉,使读者不但了解了塞风本人,还受到了诗情和美感的熏陶。 |
D.塞风的诗“像从苦难中提炼出的金子”,这是作者对塞风诗歌的盛赞,所谓诗如其人,这也是作者对塞风为人与精神的颂扬。 |
E.读了此文,我们可以约略了解到,塞风的诗在内容上与杜甫的相似,意象沉实,但因炽热感情的灌注,其诗风更接近于李白。
(2)请结合材料,概括塞风的性格特点。
(3)画线处“这不仅是因为他对人生有独到的感悟,更是因为他粗犷、雄放的诗作,恰似黄钟
大吕,成为一只打磨我们民族精神的砂轮”一句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为一位“不应忘却的优秀诗人”,塞风的人生对你有哪些启发?请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应有自己的坐标轴
●[日]池田大作/文
①大地有地图,海洋有海图,在纵向坐标轴及横向坐标轴中,可以找出自己的位置,决定准确的方向。那么人生之旅又如何呢?
②斯托夫人写出刻画农奴制悲惨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在她四十岁的时候。但创作这部小说的出发点,据说是她二十一岁的时候。
③那是她从东部迁到与南部搭界的辛辛那提来时的事。当时她实际看到了买卖奴隶的可怕景况,这个体验成了她写作的动机。
④“奴隶法,对我来说,是难以置信的、令人吃惊的和可悲的。如能把这个罪行和不幸沉入大海,那么我会愿意和它一同沉入海底。”
⑤“一想到我国的人们在对待奴隶问题上的残酷和非正义,我的心就痛苦得几乎破碎……”从这样深刻的思想出发,她终于在四十岁时拿起了笔。这样,她给反对奴隶制的美国舆论点燃了熊熊烈火。作品引起了极大反响,甚至被认为是造成后来决定美国社会结构的南北战争的起因。据说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也接见了斯托夫人,并说过这样的话:“构成那次巨大战争(南北战争)导火线的,想不到竟是这位身材矮小的可爱的夫人!”
⑥的确,斯托夫人在社会上只是一个藐小的存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但是,她的人道主义的勇敢信念,构成了那次壮烈的历史大变动的原动力。这可以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
⑦当一个人的真挚的一念,捕捉到成为时代底流的“心”的时候,该发挥出多么大的力量!
⑧在人生遭遇到的事件中的某一场面,有时会像用照相纸洗印出来的一张照片一样,鲜明地刻印在胸中超越时间的流逝,决定人生旅途的方向。当人们沿着某一信念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的时候,通过与世俗价值观的对抗以及与种种考验的搏斗,就会加深原初的体验,升华成为从深层推动自己的“原动力”。在介于历史变动之间的人的行动的轨迹上,那经常构成原动力的“信念之核”,就会闪烁出光芒。
⑨那种为世上的评价或名声等等飘浮不定的价值观所左右的人生,总会有一天衍变为索然寡味的空虚的结局。而那种尽管经受着人生狂涛的播弄,但却始终凝视着自己的坐标轴──那宛如在苍穹中始终不动的北极星一样的坐标轴,径直按自己所信的道路前进的人生,肯定会获得真正满足的充实的荣冠。
⑩一个具有人生坐标轴的人是强者。遇到什么情况也不会迷惑,也不会失败。不具备坐标轴的人,当他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就会变得软弱,是十分靠不住的。
11现代是容易为浮华所动的时代。而且任何人都有颗憧憬华丽世界的心。但是缺少标轴,就好像奔向漫长的人生幸福之路时没有指南针一样。我想,这种坐标轴,在真挚求有意义的人生的道路当中,是会被发现的,是会被深深刻印在心底的。通读全文,概括人生坐标轴的两个特点,每点不超过5个字。(4分)
“当一个人的真挚的一念,捕捉到成为时代底流的‘心’的时候,该发挥出多么大的力量!”从上下文看,“时代底流的‘心’”指什么?(不超过16个字)(4分)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本文开头一段是用什么方法提出问题的?其好处是什么?(3分)
(2)本文第⑨段的议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请举出能体现这一方法的两个关键词语。(3分)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如能把这个罪行和不幸沉入大海,那么我会愿意和它一同沉入海底。”体现了斯 托夫人年轻时就愿意为推翻奴隶法而献身的精神。 |
B.林肯总统赞美斯托夫人的话运用了映衬的手法:一场巨大战争的导火线竟然是一 位身材矮小的女人,因为这位身材矮小的女人有着伟大的信念。 |
C.“在人生遭遇到的事件中的某一场面,有时会像用照相纸洗印出来的一张照片一 样,鲜明地刻印在胸中。”说明这个印象是清晰的,多彩的,美好的。 |
D.“那宛如在苍穹中始终不动的北极星一样的坐标轴”,这个比喻极为生动形象地赞 |
美了一种伟大的人生信念。
E.作者认为“现代是容易为浮华所动的时代”,任何人如果“有颗憧憬华丽世界的 心”,就一定会迷失方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风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自然现象。人类对风的认识,更多的是止于它的破坏力,至于说到对风的利用,只好用屈指可数来形容了。
1978年的夏天,在加利福尼亚的海滩上,绿色和平国际的前总干事斯蒂文•索耶和他的朋友立起了一只实验用的风力发电机,居然使风能成为世界上成长最快的能源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风电平均每年以约30%的速度增长。截至2004年底,世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总和为4602.8万千瓦。其中德国名列榜首,总装机容量1650万千瓦;美国第二,总装机容量680万千瓦。风力发电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风电这个词在很多国家是能源领域具有“越前意识”的代名词。尽管在电力专家眼里尚无任何一种能源利用方式是纯粹环保的,比如说,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污染空气,核电站的核废料存在安全隐患,水力发电影响渔业,风力发电则会影响到鸟类的生存,等等。但在环保主义者眼中,风能发电堪称是近乎完美的能源利用方式了,它不存在任何污染,可以大量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根据欧洲风能协会2005年6月30日发布的《风力12》报告,到2020年,全球风电装机总容量预计可以达到1250百万千瓦,风力发电可占到全世界用电总量的20%。这个数字意味着全球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将减少110亿吨。从这个角度讲,风电的俗称“绿电”,确也名副其实。
如果说“绿电”的概念还只是停留在环保的层面,对风能的另一个特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却是可以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的。同油气、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风能资源丰富且不受储量的限制,特别是在当今油价飞涨、全球性能源危机凸显的时代,这一特点更显出其独特的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把风能的开发利用已经提升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据透露,欧盟的风电产业政策已经出台,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风电产业配套政策甚至已经做到了2050年。
在风电发展的20多年里,价格偏高一直使它饱受反对者的抨击。另外,风电还存在着性能、市场不稳定等因素。目前,风力发电在各国电力来源中所占比例很低,即使在比例最高的丹麦,也不过占到20%,德国大约是6%,美国只有1%。至于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仅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0.14%,至今也没有跨过产业化这道坎儿。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风力发电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都还不够成熟,它的产业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和应用,的确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对于这样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保、有利于能源战略安全的能源方式,除了政府的鼓励引导、专家和业界的努力,目前更需要人们的耐心和信心。
(选自200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对风能发电优势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风能发电既不污染空气,又无安全隐患。 |
B.从环保的角度看,风能发电是最完美的能源利用方式。 |
C.风能发电可以大量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
D.风能不受储量限制,从战略上看,它是最新的替代能源之一。 |
造成“风力发电在各国电力来源中所占比例很低”的原因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A.各国还没能将风力发电产业化。 |
B.风力发电因价格偏高而受到反对者的抨击。 |
C.风力发电在世界范围内还只是起步阶段,技术与市场还不够成熟。 |
D.各国人民对风力发电还缺乏耐心和信心。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界风力发电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丹麦。 |
B.风能发电是目前惟一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保、有利于能源战略安全的能源方式。 |
C.欧盟出台风电产业政策,是他们千方百计寻找新的替代能源的结果。 |
D.当风力发电占到全世界发电量12%时,全球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110亿吨。 |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文后问题
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
冰心
白发的老医生对我说:“可喜你已大好了,城市与你不宜,今夏海滨之行,也是取消了为妙。”
这句话如同平地起了一个焦雷!
学问未必都在书本上。纽约、康桥、芝加哥这些人烟稠密的地方,终身不去也没有什么,只是说不许我到海边去,这却太使我伤心了。
我抬头张目的说:“不,你没有阻止我到海边去的意思! ”
他笑道:“是的,我不愿意你到海边去,太潮湿了,于你新愈的身体没有好处。”
我们争执了半点钟,至终他说:“那么你去一个礼拜罢! ”
他又笑说:“其实秋后的湖上,也够你玩的了! ”
我爱慰冰,无非也是海的关系。若完全的叫湖光代替了海色,我似乎不大甘心。
可怜,沙穰的六个多月,除了小小的流泉外,连慰冰都看不见!山也是可爱的,但和海比,的确比不起,我有我的理由!
人常常说:“海阔天空。”只有在海上的时候,才觉得天空阔远到了尽量处。在山上的时候,走到岩壁中间,有时只见一线天光。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着天末是山,天与地的界线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齐整。
海是蓝色灰色的。山是黄色绿色的。拿颜色来比,山也比海不过,蓝色灰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黄色绿色却未免浅显小方一些。固然我们常以黄色为至尊,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但皇帝称为“天子”,天比皇帝还尊贵,而天却是蓝色的。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神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四围是大海,与四围是乱山,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看古诗便可知道。比如说海上山上看月出,古诗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细细咀嚼,这两句形容乱山,形容得极好,而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读了不使人生快感。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月出,光景却何等妩媚,遥远,璀璨!
原也是的,海上没有红白紫黄的野花,没有蓝雀红襟等等美丽的小鸟。然而野花到秋冬之间,便都萎谢,反予人以凋落的凄凉。海上的朝霞晚霞,天上水里反映到不止红白紫黄这几个颜色。这一片花,却是四时不断的。说到飞鸟,蓝雀红襟自然也可爱,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飘浮在浪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看见蓝雀红襟,只使我联忆到“山禽自唤名”,而见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在海上又使人有透视的能力,这句话天然是真的!你倚阑俯视,你不由自主的要想起这万顷碧琉璃之下,有什么明珠,什么珊瑚,什么龙女,什么鲛纱。在山上呢,很少使人想到山石黄泉以下,有什么金银铜铁。因为海水透明,天然的有引人们思想往深里去的趋向。
简直越说越没有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以为海比山强得多。说句极端的话,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
争论真有意思!我对于山和海的品评,小朋友们愈和我辩驳愈好。“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这样世界上才有个不同和变换。假如世界上的人都是一样的脸,我必不愿见人。假如天下人都是一样的嗜好,穿衣服的颜色式样都是一般的,则世界成了一个大学校,男女老幼都穿一样的制服。想至此不但好笑,而且无味!再一说,如大家都爱海呢,大家都搬到海上去,我又不得清静了!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对比海与山的?与山相比,海有哪些可爱之处?
文中说“海上没有红白紫黄的野花,没有蓝雀红襟等等美丽的小鸟”,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试作分析。
文章最后说“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这无疑显得极端和偏激。但作者又为什么喜欢与小朋友辩驳呢?(不能用原文回答)
文章是怎样体现作者的“孩气”的?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悲悯的月光
张佐香
①有人问托尔斯泰,如果你看见一个坏人,正举起一个小孩,要往地上摔,唯有对那个家伙射击才能挽救小孩的无辜生命。这时,你射击还是不射击?这个命题集中体现了人类在伦理和精神上的矛盾。俄罗斯女青年微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
②1877年7月31日,被囚禁的进步大学生波古柳波夫因在彼得堡市市长特列波夫面前没有行脱帽礼,遭到毒刑拷打。薇拉愤慨至极,她朝那个灭绝人性的暴徒射出了一颗子弹,并当场被捕。审判席上,薇拉再次指控特列波夫惨无人道的暴行:“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这是多么残忍……我觉得绝不能也不应该让这件事无声无息地过去。如果保持缄默,特列波夫依旧会有恃无恐地一次又一次滥施淫威。我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向世人证明:绝不能让这个残酷凌辱人类个性的人逍遥法外……举起手来,向一个人开枪——这是可怕的,但我意识到必须这样做。”薇拉射击并非出于私心和复仇,而是为了另一个人的思想和名誉。她的动机中有一种正直而崇高的热忱。这个少女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毅然决然地弯下食指,制止践踏凌辱人类尊严的行动。她的食指,担负起了整个时代的职责。在辩护律师据理力争下,薇拉幸运地得以释放。
③薇拉的行为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她是真理和道义的承载者。她对犯罪个体的射击表达了她对人类苦难最大的悲悯和承担。我的目光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
④德国的舒和兄妹——汉斯和索菲,为了阻止希特勒的暴行,散发反纳粹传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妹妹索菲在笑赴刑场时说:“如果我们的行动能唤醒千百万人民,那么我们虽死何憾?”哥哥汉斯在临死的一刹那,高呼“自由万岁!”青春而高贵的头颅随着黑亮的铡刀落下,定格成为一种永恒的背景。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在阳光中洒向历史深处。
⑤人类之所以浸泡在连绵不绝的战争、迫害、屠杀、腐败的血海与黑暗中,还能焕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就是因为我们有薇拉和舒和兄妹,还有那个“流血请自嗣同始”的人等。天下兴亡,干我甚事?大多数人是这么做的。但是铁肩担道义的他们却永远也不会这么去想,明知以卵击石,却依然奋勇出击替天行道。他们甘愿为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和平幸福的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不分肤色不分种族。
⑥月光静静地悄悄地走来,洗礼着不洁的凡尘,慰藉着苦涩的心灵。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就像这洒满人间的月光;他们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孽,让生命洒下无边无际亘古如斯的悲悯之光。上帝把月光交给少数平凡而又真正伟大的人,像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望着滴落的鲜血,仍用悲悯的目光眷顾尘世。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文章第①段,作者说:“俄罗斯女青年薇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薇拉给出的“答案”是什么?从哪些角度陈述了“选择的理由”?
答:文章第③段,“我的目光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结合上文来看,“硬度”和“光亮”分别指什么?
答:(1)修辞手法:
(2)“硬度”:
“光亮”:试分析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 文章除了描写薇拉的行为外,还列举了德国的舒和兄妹以及中国的谭嗣同的事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请分两条写出)。
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休,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更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 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下列各项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完全相配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B.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乐善好施,舍已为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
C.生老病死/工资待遇/超然物外/希望工程 |
D.阿Q帮人打短工,住土谷祠,想吴妈和小尼姑/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祥林嫂把历年积存的工钱兑换了十二元鹰洋去庙里捐了门槛/狂人:"救救孩子!" |
对中国哲学的要义理解不当的一项
A.中国的哲学既关注世事又超脱于世事。 |
B.中国哲学认为人人皆可为圣贤。 |
C.中国哲学不重视现实境界,只重视精神境界。 |
D.中国哲学重视开掘人内心的觉解,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 |
以下各句中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中的"境界"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A."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 |
B."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后汉书·仲长统传》 |
C."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萦簾一缕香。"(陆游《怀昔》) |
D."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无量寿经》)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境界分为本我(受人的动物性本能所控制)、自我(受人的生存动机所制约)、超我(受人的精神追求所制约),这与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我"相当于自然境界,"自我"相当于功利境界,"超我"相当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
B.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生活于自然境界的人是凡人,生活于功利境界的人是庸人。 |
C.柏拉图把感觉世界称为"洞穴",是说感觉世界受感官的制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
D.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一个"觉"字道出了佛家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