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
D.图(d)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
下图中测量硬币直径的方法,正确的是 ()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音调” |
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
C.“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
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的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
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00秒34毫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点火推上太空。12月14日,月球探测器携带“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安全软着陆。在着陆前,嫦娥三号从距离月面15公里下落,而这一阶段地面测控基本“无能为力”,完成这一阶段需要约12分钟时间,称为“黑色720秒”。此间,嫦娥三号依靠自主控制,经过了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接近段、悬停段、避障段、缓速段等6个阶段,相对速度从每秒1.7公里逐渐减为0。在距离月面100米高度时,探测器暂时停下脚步,利用敏感器对着陆区进行观测,以避开障碍物、选择着陆点。再以自由落体方式走完最后几米,最后嫦娥三号平稳“站”在月面上,此时它的4条着陆腿触月信号显示,嫦娥三号完美着陆月球虹湾地区。通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嫦娥三号从距离月面15km下落,经过“黑色720s”的时间到达月面,该着陆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嫦娥三号在距离月面100m高度时,探测器暂时停下脚步(即进入悬停段),利用敏感器对着陆区进行观测,若探测器向月面发射信号传播的速度为3×108m/s,则从发射信号到接收信号经过的时间为多长?(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嫦娥三号距离月面100m高度处悬停后继续下落,25s内下降了70m,最后剩余过程的平均速度为2m/s,则它在这100m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
我国约有4亿多人需配戴近视或远视眼镜.组成眼镜的主要材料的部分技术指标如下表:
(1)若你所选择的树脂镜片每块体积为4×10-6 m3,试求出该副眼镜的镜片质量。
(2)若所用的是一副铜合金镜架,其质量为2×10-2 kg.以钛合金代替铜合金,这副镜架的质量是多少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他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白纸上得到一个亮点F,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情况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 ;
(2)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其中明显还需要调整高度的是_______ ,调整后恰好能从光屏上观察到倒立、_______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该成像特点可作为_______ 的原理(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3)小明将蜡烛稍靠近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他采用的方法是:适当移动光屏远离凸透镜,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像将_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不移动光屏,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焦距大小合适的_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也能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
(4)小明同学最近感觉视力下降,他去看医生时,医生用如图所示的示意图为他讲解视力下降的道理。由图可知,他的右眼已___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应佩戴____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矫正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