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
|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
|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在某影视作品中,毛泽东有这样一句台词:“山沟沟里的共和国很快就要成为马背上的共和国。”“马背上的共和国”喻指()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 B.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长征 |
| C.八路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
| D.解放战争时期中央机关转战陕北 |
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
| A.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 |
|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
| C.肯定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
| 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
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
|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
| 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
|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
|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
|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
|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
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有()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