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合理的是
A.6 000 L氧气能压入40 L钢瓶中 ——分子体积变小 |
B.墙内开花墙外香 —— 分子做扩散运动 |
C.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干得快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正确的分析是
A.反应结束时能生成(a—b)g氧气 |
B.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
C.在反应过程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
D.在0~t2时段,MnO2在混合物中的含量不断增大 |
研究表明,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有催化作用。分别用下列金属氧化物做催化剂,氯酸钾开始发生分解反应和反应剧烈时的温度如表所示: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如果不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最好选用()
温度(℃) |
氧化铁 |
氧化铝 |
氧化铜 |
氧化镁 |
开始反应 |
470 |
515 |
305 |
490 |
剧烈反应 |
490 |
540 |
350 |
545 |
A.氧化铁 B.氧化铝 C.氧化铜 D.氧化镁
科学证明:空气中的微量臭氧(O3),可抵抗阳光中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空调和冰箱的制冷剂“氟利昂”是一种氯氟烃(以M代替其化学式),它可破坏臭氧层,其反应过程可表示为:M+ O3→MO+O2;MO+ O3→M+O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氯氟烃在反应中的作用是()
A.催化剂 | B.还原剂 | C.氧化剂 | D.稳定剂 |
化学实验课上,可可同学练习用量筒量取液体,他先将量筒放在平稳的实验桌上,而且保持面对刻度,在量筒中加入一些水后,他先是仰视液面,读到刻度数值为19mL,接着他倾出部分液体在烧杯内,又俯视液面,读到刻度数值为10mL。请你来帮他算算,这位同学实际上往烧杯中倾出的液体体积为
A.等于9mL | B.大于9mL | C.小于9mL | D.无法判断 |
2014年南京青奥会用大型遥控飞艇作宣传工具以渲染活动气氛。为了飞艇在空中飞安全而有效,根据下表中气体的性质,最合适填充飞艇的气体是()
几种气体物质的密度(0℃,1标准大气压)及可燃性
气体 |
氢气 |
氦气 |
氮气 |
空气 |
氧气 |
|
性 质 |
密度(kg·m—3) |
0.09 |
0.18 |
1.25 |
1.29 |
1.43 |
可燃性 |
可燃 |
不可燃 |
不可燃 |
不可燃 |
不可燃 |
A.氢气 B.氦气 C.氮气 D.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