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①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②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 ②舣船:使船靠岸
下列句子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壁:营垒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项是(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中,被汉军追击。
C.为了证明“天将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老,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把上篇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王珪传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释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日:“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
注:①竭狂瞽:竭尽愚钝之力。是自谦之语。②庐江:指庐江王李瑗。③玄龄、靖、彦博、胄、征分别指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几位大臣。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 正:正确 B.伎不进,数被 让:责备
C.陛下其性命,引置枢密矜:怜悯 D.济繁治剧,众务必 举:办妥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臣同德,海内安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B.其善善而恶恶也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嘉名
C.卿皆我腹心,附下罔上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陛下衿性命,引置枢密乃重修岳阳楼,增旧制

下列选项与“伎不进,数被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何陋之有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
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
答:
②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四明山道士叶沈,囊出古画,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
按《仙记》,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其水趋流,势与江河同。有深而绿,浅而白。白者激石,绿者落镜。溪南北有山,山如屏形,接连而去,峰竖不险,翠浓不浮。其夹岸有树木千万本,列立如揖。丹色鲜如霞,擢举欲动,灿若舒颜。山铺水底,草散茵毯。有鸾青其衿 ,有鹤丹其顶,有鸡玉其羽,有狗金其色。毛傞傞亭亭,间而立者,十有八九。岸而北,有曲深岩门,细露室宇,霞槛缭转,云磴五色,雪冰肌颜,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岸而南,有五人,服貌肖虹玉,左右有书童玉女,角发而侍立者十二。视其意况,皆逍遥飞动,若云十许片,油焉而生,忽焉而往。其坦处有坛,层级沓玉冰,坛面俄起烬灶,灶口含火,上有云气,具备五色。中有溪,艇泛,上一人雪华鬓眉,身著秦时衣服,手鼓短枻,意状深远。
合而视之:大略山势高,水容深,人貌魁奇,鹤情闲暇,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熟得详玩,自觉骨戛清玉,如身入镜中,不似在人寰间,眇然有高谢之志从中来。
坐少选,道士卷画而藏之。若身形却落尘土中。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
叶君且自珍重。无路得请,遂染笔录其名数,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也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古画囊:从囊中
B.露室宇细:略微
C.视其意况意况:内容
D.坐少选少选:一会儿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鸾青衿天之苍苍,正色邪?
B.岸北酌贪泉觉爽
C.油而生瞻之在前,忽在后
D.叶君自珍重尔言过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对根据《桃花源记》的文章而绘制的古画的描述文章,文中生动再现了画中奇特的山水、草木、动物、和人物形象。
B.本文境界神奇,色彩绚烂,人物相衬,画面灵动,较好体现了绘画者在画中所渗透的仙风道骨和道家的神秘色彩。
C.本文从开头道士展画入仙境,到结尾道士卷画,自己“若身形却落尘土中”,结构完整,对比鲜明,给人如临仙境的感觉。
D.本文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画面介绍以描写和记叙为主,总写表达自己的观感以议论和抒情为主。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雪冰肌颜,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
(2)遂染笔录其名数,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也。

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日:“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日:“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戍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日:“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韩王赵普做宰相。③指一朝开国的皇帝。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叩赵普门向:接近
B.以削平请国俟:等待
C.皆以散官就第,赐甚厚赉:赏赐的东西
D.上意然,卒相之。释:放下

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
②恩所加则思无喜以谬赏。
B.①人生如自驹过隙
②不知东方既白。
C.①刑惩罪,赏以酬功
②卒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D.①家人始开箧见之,《论语》二十篇也。

②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3分)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3分)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史记•刺客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为说己者容:打扮
B.则虽死不恨:仇恨
C.于是襄子乃豫让曰数:责备
D.子不事范、中行氏乎尝:曾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去事智伯不如因其机遂取之
B.以报智伯,吾魂魄不愧矣入臣祸至燕
C.襄子数豫让曰平明,汉军觉之
D.吾所为者极难耳公子纵轻胜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12分,每题4分)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